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高考热点 > 正文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教学视频

2024-06-03 09:35 高考热点 来源: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的教案

如何学好数学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十分重要。我在此整理了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教学视频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教学视频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教学视频


教案如下:

单元

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 “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

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教师边讲解边:

(2)如果尺子坏了,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如何教好二年级的孩子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利用生活知识教学。例如:小红做了18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2朵,还剩下多少朵。这是两位数减两位数,如果在生活中做一做,学生就明白意思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

第三:利用环境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时,可以带学生到商城或中,利用新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第四: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

“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

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除了平时的教书育人,闲暇之余往往还需要抽出时间写明天的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一)

《镜像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xx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xx页例x,例x,(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

教法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我棒

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

2、算一算

43=21= 64—32= 56—41= 77—43=

学生上黑板笔算,教师检查,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

3、(出示第17页奥运榜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比美国多多少枚?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列式。

学生列式:51—36=?

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有一下几种分法:

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开,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从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6。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6、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7、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拓展运用

1、完成教材第xx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x第x题,第x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x的第x题和第x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退位减

例:51—36=15例3:50—24=26

5 1 5 0— 3 6 — 2 4_______ _______1 5 2 6

七、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x、x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顾。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馈评价

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x页做一做。

2、教材第x、x页练习x中第x、x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顾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较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具体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较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

二年级上册数学书内容是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书内容: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用人的身体一部分作为测长度的单位有什么缺点因为人与人之间身体高矮不同,作、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匣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在测盆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3、认识米用米量。

米可以用m表示。

4、认识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加法: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不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三、复式统计表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统计知识的教学整体后移,将原来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的复式统计表移至本册教学,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及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五、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依此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有哪些

分版本: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

单元《认识除乘法》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第七单元《位置和方向》

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第九单元《时、分、秒》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第十二单元《期末复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什么内容有哪些

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什么内容如下:

1.边界特征:

长方形有四个边,在每一对相对边上的长度相同,且夹角为90度,因此其中任意两边可以确定一个长方形。

2.对称性:

长方形具有两条对称轴,分别穿过中心点且垂直于彼此的两个对面,这意味着如果将一个长方形固定在一个点上旋转180度,则它看起来与原来完全相同。

3.面积特征: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度和宽度的积,即S=L×W。

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以上特点后,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如何将长方形组合成更复杂的图形,例如立方体和长方体。这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和技能都是学生学习更高阶数学知识和应用实践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特点时,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巩固对这种形状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实物材料,例如矩形木块、长方形纸片等,让他们自主观察和摸索,并试图找到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长方形的属性,并能够逐渐将这种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考虑如何用长方形的形状制作一个简单的贺卡或者设计一个房间的布局,都需要基于对长方形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其学习效果。

例如,"拼图游戏",让学生尝试将多个长方形组合到一起,按照规定的形状拼成一个完整的图案。此外,老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一些"长方体制作"或是"全员拔河"类型的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加深对长方形特性的记忆和理解。

总体来说,学习长方形的特点是数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了解这种形状的特点不仅可以为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促进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