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高职院校 > 正文

孔孟语录翻译及原文大学语文_孔孟语录全文翻译

2024-06-03 09:34 高职院校 来源:

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日:“女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孔孟语录翻译及原文大学语文_孔孟语录全文翻译孔孟语录翻译及原文大学语文_孔孟语录全文翻译


孔孟语录翻译及原文大学语文_孔孟语录全文翻译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事,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经常)快乐的忘记了忧愁,连老年快要到临也不知道了呢。”

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有志向的人和仁爱的人,没有为了自己活着去伤害别人的,只有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的。”

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孔子说:“他才思敏捷 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

庚寅冬 予自小港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版捆着书跟着我。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看看离城还有两里路,便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走还赶得上,快走就关了。”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开,书也散了,他哭哭啼啼没有马上起来。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前进,城门已经关上了。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

原文: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翻译: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版捆着书跟着我。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看看离城还有两里路。便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走,还赶得上;快走,就关了。”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开书也散了,他哭哭啼啼没有马上起来。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前进,城门已经关上了。

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版捆着书跟着我。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看看离城还有两里路,便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走还赶得上,快走就关了。”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开,书也散了,他哭哭啼啼没有马上起来。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前进,城门已经关上了。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

“徐行之,则开也。速进,则阖。”意思是慢慢的走还赶得到。走快了就会摔倒,甚至会更慢。

0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什么意思?

1、意思: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而又能救济,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

2、出处:《论语 雍也》

3、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翻译: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广泛地给民众施以好处,而且还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呢?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

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

扩展资料:

上述对话的现实道理:

孔子的回答告诉我们首先要学会让自身通情达理,再去帮助、感化别人,这样的人就是仁德的人。在当今,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几乎是很少的,从古至今,人们的理想愿意是不错的,但是想要达到博施济众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也不要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孔子曾说过“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应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已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境界了。

其实,我们按小的范围说,比如,当我们有余力时,可以先成就自己公司的员工,可以先从仁德开始做起,然后再可以成就他人,我们先没有那么高的标准来广施于众,那就让我们活好每个当下,小河汇与江河,都是先从开源沿渠而汇成江河乃至大海,让我们自己先做好修身,齐家,然后才能铺佐助于。

孔孟语录翻译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编辑本段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对事理都能明白),不至迷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任何念头)又不越过规矩。”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问什么称孔文子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字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要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面的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极仁道的人征伐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翻译

翻译;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

2、礼:礼节,仪式。

3、和:调和,和谐,协调。

4、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5、斯:这,此。

作者: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的思想家、教育家、家,与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和是儒家所倡导的、和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解析(大学语文)

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解析如下:

孔子曰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编辑本段译文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问什么称孔文子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字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

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要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

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

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

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面的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极仁道的人征伐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论语,雍也》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的翻译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太难了,这是圣人的事情,就是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个仁者,只要能够做到推已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够了.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