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高中学习 > 正文

高职院校公共课的现状 高职公共课教学标准

2024-06-03 09:34 高中学习 来源:

谈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技能型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步扩大。为适应需求,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然而,由于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学校建校的历史不长,有不少是由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且与西方发达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理念已显落后,教育管理等理念急需提升。

谈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

高职院校公共课的现状 高职公共课教学标准高职院校公共课的现状 高职公共课教学标准


高职院校公共课的现状 高职公共课教学标准


导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生对于信息化的了解和接触也日渐加深,多媒体社交平台的普及,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利用信息化手段,与时俱进,引入科学管理方法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管理理念

(二)学生管理工作成效不高

(三)学生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类型多而复杂,有高职单招的学生,有自主招生的学生,有普招的高中毕业生,有注册入学的学生。学生在思想、阅历等多个方面各不相同,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部分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难免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于自己的要求放松,约束力,行为习惯不佳,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旷课、迷恋游戏等问题。有的缺乏学习动力,放任自己,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高职学生有一定的自我选择和金钱的掌握能力,很容易受到来自以及周边环境的。这一系列都可能使学生缺乏感。学生的多样性之中也存在共性问题,自我约束力缺乏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如何开展不同类型学生共性问题的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3]

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教育发展背景和背景,虽然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已有所发展,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师资力量,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相信通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们的努力,高职英语未来的走向必定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需要。一)转变传统管理思想,树立新型管理意识

好的'学生管理理念有利于促进工作实践的有序开展,而的学生管理理念则会导致工作实践无常运行。高职院校应当采用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按照学生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开展特色的教育,关注学生学习和身心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开展德育教育,发扬本民族文化,增加信仰教育、感恩教育,开展特色德育活动寓教于乐,融教育于活动中;引入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意识。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不仅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训中收获技能与知识,还要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引进科学管理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生对于信息化的了解和接触也日渐加深,多媒体社交平台的普及,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利用信息化手段,与时俱进,引入科学管理方法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新的宣传教育平台,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管理工作空间,渠道和手段。高职院校要建立起数字化的校园平台,来促进学生教育管理的网络化;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发布讨论帖,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吸引学生主动与老师、管理者进行讨论和交流心得。同时,把评奖评优、宿舍管理、创业管理等等都进行网络化管理,提高效率。实时掌握学生动态,深化学生管理工作。老师、管理人员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布置工作召开网络会议,让师生对话更加平等自由,增进师生互动。[4]

(三)坚持以人为本,学生自我管理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相对落后于本科学生,并常常伴有自卑等负性情绪体验需要进行心理干预,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和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为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制定工作规划,研究部署工作任务,保障工作经费,促进学校平安、稳定、和谐。[6]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瞿懿.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J].扬州大学学报,2000,(2).

[3]蔡达君.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教创新导刊,2013,(13).

[4]卢书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2).

[5]湛茂溪.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戏剧之家,2016,(21).

[6]崔俊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

浅谈终身体育的看法_浅谈高职院校与学生的终身体育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方法还停留在传统形式上。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不高。学生管理工作基层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直接与学生接触,行政性事物多尔繁杂,疲于应付,缺乏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没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只是以强制手段来对学校制定的行为规章制度的简单执行和监督。

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加快了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不论从办学类型还是办学规模上,高职类院校迅速的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为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劳动力和企业中坚管理力量。基于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也在蓬勃的发展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职业院校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中,属于刚出现的新鲜事物,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更是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发展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教育特点,是体育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培养学生们健康,终身体育学习锻炼习惯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锻炼身体,提高体质,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通过学校体育学生们基本的体育技术技能,学习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基于此,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应该更加的具有职业性特征,体育锻炼不单纯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更应该与自身的职业相关联,通过与自身职业相关体育活动的锻炼来保持工作的热情,提升工作的持久性,提高工作时的效率,预防和恢复工作疲劳和伤害,这是高职院校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更高级别的目标。

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缺乏职业性的特征,在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中导向不足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形式和课程的设置上,很大程度上还是参考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甚至在体育的教育目标上也是与普通高校保持一致的,这样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有着不可抹杀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并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自身的发展要求,并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以技能的传授为目标,这对于不以体育为职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重要的,也是作为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和注重实践技术为主的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中导向作用不是很明显,不能够与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相结合,缺乏学生在毕业后长期的工作中所需要的有针对性的体质锻炼提高,对于学生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体育锻炼导向不足。

(二)目前适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体育教材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体育课教材无外乎以及各高等学府制定或自制教材,与各大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材大同小异,主要还是田径、篮球、足球、健美、武术等常规内容。这些教材的使用范围广泛,全国各个地区通用,为整体学生们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提供了可用教材,但相对于目前新兴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而言,通而不专。宽而不细,广而不精,教材内容没有与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相结合,并不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对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预防某些职业病缺乏针对性,并不能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数量上是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但现在的这些教师都是普通师范类体育院校毕业的,接受的都是普通体育教育的培养,对于高职类的体育教育缺乏相对应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指导,高层次职业体育教育经验缺乏,师资水平远远落后于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以至于教师们搞不清楚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不明白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所需要的体育锻炼方法,无法实施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培养。

三、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育教育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往的普通教育观念并不适合高职体育教育,需要及时的更新我们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一次的体育教育,不但要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学生们体育锻炼的方法,还要及时的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了解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了解学生们的未来职业走向,大胆的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手段方法,使体育教育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她应有的作用,满足学生们对体育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

(二)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材的创新编写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材,但也不能够完全的脱离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材,我们在编写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在保留教材内容的同时,增加有针对性的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不断的挖潜创新,完善高职体育的职业体育教育内容,理清学生们的未来工作方向,了解学生们未来工作所需要的体育教学,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具有职业体育的特性,明显的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材,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材。

(三)积极创新,开展符合学生未来职业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

高职教育的各个专业都有着它特定的工作方向,学生们毕业工作后,工作往往是比较辛苦、单调和重复的,不但对于学生们的意志品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且对于学生们的身体整体或者局部造成的伤害也是比较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勇于创新,开展符合学生未来职业活动的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减轻工作给她们带来的伤害。比如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从业方向主要是电子类、包装类的生产线加工与组装、间歇和连续过程的检测与控制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开展一些发展她们的手指灵巧性、上下肢的动力性和静力性耐力、上肢,肩带和躯干的力量、耐力和平衡的一些体育活动项目,锻炼她们的身体,从而达到职业体育锻炼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具有职业体育教育经验教师的培养

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首先要利用本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了解本校学生的职业走向,以及学生们工作后的主要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来努力学习、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有异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终身职业体育锻炼。再次,体育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潜心研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己的能力,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能够解决学生们的各种体育类问题,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为学生们提供体育学习的榜样,以自身的吸引力来带动学生们体育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感受体育锻炼的氛围,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锻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不可避免的将迎来蓬勃的进展,作为刚刚起步的高职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论是各界还是我们体育教师本身,都要加强合作、努力学习,不断的探索高职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丽芬,李小兵.现阶段高职院校体医学影像技术育教学现状研究[J].读览天下.2011.7下.

[2] 徐发胜.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的设想[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3] 徐永娟.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 单小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J].体育教育学刊.2009(03).

当前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管理思想,树立新型管理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引进科学管理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学生自我管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高职教育取得良好发展。

(一)教学管理呆板机械,束缚观念更新,不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一方面体现在:当前教学管理系统存在呆板机械,导致教学管理模式单一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随意,教学方法陈旧,存在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不相适应的弊端。传统教学管理实行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权威和服从,集中体现在制订教学、教学大纲、教学改革措施、教学评估标准等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往往成了教学主体,置身教学一线的教师反而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这种怪状难以调动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封闭的教学管理系统,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

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管理者管理方法简单化,与一线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互动交流。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者已经习惯于“家长式管理”模式,常常“管”而不“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制约了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管理机制灵活性不够

体现在教学管理者重视教学过程,轻视管理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往往关注教师是否按时在“教”,学生是否到课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忽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检查与评估,忽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审视与评价。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教师仅仅满足于上课,满足于教材、参考书上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专业的前沿知识,所学知识陈旧过时或不实用,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情绪和得过且过的状态普遍存在。

(三) 教学管理队伍实力不足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结构有以下几种:一是合并升格前的中等专科学校原有的“老”教师;二是近年来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新”教师;三是从一线教师队伍中抽调的转岗教师。总体上看,存在着整体实力不强,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欠缺,基层教学管理经验匮乏,管理角色定位适应性不强等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所采用的类似于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无法实现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低下。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内容侧重单词、语法的讲解,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专业英语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英语学习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语言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专业英语的教学就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引入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热情。对于专业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除了单一的平时考核加期末考核外,还可以引入灵活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统计课堂汇报打分、情景表演打分、查找文献资料打分等,使最终的课程成绩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学习效果。 (四)应用信息化管理无跨界意识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上, 许多教学管理人员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学校管理,忽视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服务功能。没有“互联网 ”时代的跨界思维意识,更谈不上将这种思维应用于教学管理。如何应用“互联网 ”时代的跨界思维意识跨越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突破学科、专业界限,以多视角、多层面,精准思维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打破部门之间、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用大视野、超视距眼光进行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层面及参与者的短板。

服务理念心得体会 浅析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

(三)具有高层次职业体育教育经验的教师不足

摘 要:随着对教育的重视,对各高校加大投入,学校的各项设施也日益完善。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担负着教学、科研的重要任务。目前,就高职院校来说,图书馆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加大对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本文将从现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中的问题出发,分析怎么创新和改革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

四、结论与建议

:教育 高校改革 教学 科研 创新理念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2012)07(a)-0251-01

1 图书馆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图书馆起着文化导向、文化宣传、文化行为教育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拥有极其丰富多样的图书及馆藏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盛宴;其涉猎知识的广泛性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不仅可以传递文化知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教育。还陶冶了学生的情,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图书馆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的地方。它是学生和教师最易接触到的免费的“知识库”。

2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打消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一般高职院校为了防止学生“只借不还”现象或者方便图书馆管理,一些书籍不得外借或外借期限短,甚至有些书籍不得跃层查阅,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不多,图书馆开馆过晚或闭馆过早,加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影响到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2 图书馆员服务素质不高,服务态度冷淡

图书馆员大多素质不高,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综合素质不高。图书馆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靠关系走进图书馆,学历层次低,工作只能简单应付,图书馆专业人员呈下降趋势。在网络信息服务中,缺乏信息、英语、计算机管理人才,更谈不上高层次创新服务。他们只是每天重复简单机械的工作,没有工作热情;在馆员思想深处,以为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所以服务态度冷淡。

2.3 管理缺乏创新,服务按部就班

在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上缺乏创新,许多图书馆只是遵循传统的外借和内阅服务模式,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较低,等待读者来阅读,缺乏“走出图书馆”、主动服务的意识。同时,学校没有相应的服务机构。严格的行政,使得图书馆缺乏必要的管理自,从而不能及时的进行一些规范的调整,管理灵活性缺乏,也缺乏创新理念,整个图书馆管理模式传统陈旧。大部分学校不允许除学校学生和教师以外的人进行借阅,大量书籍的闲置也影响图书馆自身价值的体现。

2.4 馆藏资源信息服务开发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扩大,相应的文献采购经费没有同等增长,造成信息资源缺口,图书馆的书籍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使得教学和馆藏书籍相脱节。图书馆缺乏应有的编目整合,学生在进行书籍的查询和借阅时不便,浪费时间和精力,图书馆整体办事效率下降。

3 如何在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中进行创新

3.1 建立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在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建立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打破原始的外借和内阅为主的服务模式,进行开放式的管理,积极主动的向学生提供阅读服务。同时,为了提高图书的储存价值,应采取相应的管理面向上一些对知识渴求的人,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人和在校生的交流也会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3.2 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重视服务质量

针对图书馆员本身专业知识素养的欠缺,学校应在图书馆员聘请上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对具有相关专业管理知识的人员择优聘用,并进行积极的培训。同时,还要贯彻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读者在平等、公正、自由地利用和获取图书馆各种文献信息;积极的向学生提供相关服务,帮助学生书籍的查阅;努力营造安静整洁的阅读环境等等,让馆员把图书当成自己的事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3.3 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价值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上也应坚持创新,勇于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使图书馆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图书馆应具有自。图书馆的自主要体现在对变化的具体情况的政策调整,积极举办一些调动学生阅读性的活动;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馆员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全新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阅读率的提高、馆员工作热情的高涨,使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教学充分服务的功能。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电子图书更适合的发展,全新的学校电子图书馆的创办与完善将会是学生和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新天地。首先,电子图书馆能够涵盖大量的图书信息,学生和教师不会再为一些图书在图书馆找不到而着急。其次,电子图书馆在图书的查阅上更方便快捷,师生不用再浪费大量时间查找。,电子图书馆是发展的趋势。一些学校已创办电子图书馆,在此基础上提供免费的电子图书阅览,延长阅读时间等,充分发挥电子图书馆的优势。

4 做好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意义

图书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创新服务模式及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通过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不仅可以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情报需求, 提供优质的阅读环境和热情的服务;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效果,使他们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约束个人行为,进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阅读会使其终生受益无穷;科学的图书馆管理还能丰富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提高图书馆办事效率,保证图书馆核心价值长期,稳定,发展,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化;同时,也将整体提升学校的名誉和声望。

参考文献

[1] 肖正明.高校图书馆建设研讨[J].高校图书馆,2004(1).

[2] 田小俊.“人本管理”是建设和谐图书馆的根本保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

[3] 张中会.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

高职院校生源,学生不听课,老师也没成就感怎么办?

食品营养与检测

高考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会选择高职院校,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学习动力也不够,就业预期也较低,这些都共同导致了学生上课不听课,老师缺乏成就感,我觉得课程设置改革是关键。

师范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师范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业培养。明确规定了培养学校师资的学校为师范学校,并可设置,培养大量的教师以适应师范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师范学校的教师,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师范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

一、通过我的经历来说明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我曾在专科学校教过2年,很清楚学生和老师的状态,学生枯燥,老师很累,更不说老师有什么成就感了。

记得我那时候是教公共英语课程,我一个人教6个班的公共课,不过每个班每周也只有2节课,也就是说同样的一节课,我需要在6个班重复,大家是否可以想象我的痛苦?

更关键的是,在上课过程中得不到学生的任何信息反馈,从上课开始到结束,大家都是趴在桌子上,在纸上乱画的,发呆的,聊天的,吃零食的,玩手机的,乍一看就像是火车站候车室。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老师上课缺乏艺术性,没有,其实不是那样的,我都是备课的,整个课堂我会穿插着很多的互动,趣味性知识,甚至是段子,但大部分还是无动于衷的。

二、问题的本质后来我想了一下,不仅仅是专科上来的学生基础不好,根本原因还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动机不强,缺乏主观上学习的愿望。他们很清楚,即便拼命的学,也不会有他们预期想要的结果,现在在学校无非就是把时间混过去,然后拿一个。

学生可以混,但是老师可不行啊,长此以往老师就缺乏成就感了,所以很多人也都辞职不干了。

三、问题带我们的思考所以,我想如果要解决专科生不听课,老师成就感低的问题,关键还在于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重新调整课程,将那些与学生未来就业无关的课程全部砍掉,哪怕是基础课程也可以不需要,他们听不懂,而且与就业技能关联性也不大。增设实用型课程,哪怕是社交礼仪,为人处世,电脑技能等都可以,至少是比把时间荒废在那些对专科生来说无用的课程上。

大家觉得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师可以跳槽呀,可以去别的学校教书,要么就是老师必须得严厉点,能震慑到学生,那样她们就不敢不听课了

继续讲,而且应该很开心地讲,用行动告诉学生我根本不关心你们听不听好不好,你们不听我一样上班下班,一样拿钱,有本事你们就混,看谁狠。

特别对待叛逆期的学生,不要认怂。

当然要从根本入手,强打强抓,杜绝上课学风懒散情况,制定相应的校规进行整改规范。

生源的确会让老师教学产生疲惫感,老师可以尝试多与学生沟通,改变教学模式,以达到老师学生都能接受的一个范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待遇问题,只有这些解决了,高职生源才会好;二是提高教师上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课堂牢牢地吸引学生。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所采用的类似于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无法实现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低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一点在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中难以实现。

摘要:

高职院校开设各类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断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跟上信息时代知识发展的步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英语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而多变的工作需求。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英语教学经验,对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合作与贸易活动进一步扩大、加深,国与国之间科技与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全球化交流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在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备自我学习提升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在学习基础英语,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的同时,学习专业英语的课程,以面对化形势下新的工作岗位提出的更高要求。很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英语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具备完善的教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专业英语教学却因为重视度不够、课时安排少、缺乏专业的教师、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等种种原因,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同时,对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更加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对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但高职学生仍存在着英语学习短板,如口语和听力方面能力不足等,可见教学方法还有待改善。现状

1、专业英语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基础参不齐

高职院校都较为重视基础英语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一到两年的基础英语课程后会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获得书,因此学生对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较为重视。与此同时,通常开设于第二学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则明显受到了学生的冷落,学生在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之后,首先在心理上就会放松专业英语的学习,加上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不够有吸引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课程设置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将专业英语课程只列为专业选修课而非必修课程,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要求,学习过程不够投入。专业英语课程的课时所占比例也较小,多数只有32课时,开设一学期,每学期2课时,学生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大量的阅读时间,所学内容浮于表面,课程一结束,内容几乎就全忘记,无法达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专业技能的进步。

2、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式单一

专业英语的教学应将语言训练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其中专业知识是主体,语言训练只是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所做的基础准备工作。而多数高职院校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却是侧重语言知识的讲授与训练,忽略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主要是课程负责人和专任教师,用人单位的参与度不够,导致了专业英语课程的设计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得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脱离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专业英语的教学方[1]吴宇华,黄立新.大学工科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增刊)式主要还是沿用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对课本文章讲解为主,辅助单词练习,句型练习,语法和翻译练习等,而对于专业词汇的积累,专业文献的阅读训练等内容安排较少,学生相当于换了一本教材学习基础英语,并没有能够真正锻炼到专业英语的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未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专业英语教材不够丰富,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虽然数量不少,但教材内容笼统,缺乏专业异,文章内容难度较大,生词量多,学生阅读难度太大。有些高职院校使用本校教师所编写的校本教材,这类教材往往内容单一,缺乏、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介绍,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工作要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能够胜任专业英语教学的老师。基础英语的任课教师语言水平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知识,很难有效地向学生讲解各专业的研究和发展状况;而专业的任课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无法从语言的角度辅导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记忆方法,专业英语文章的阅读方式与技巧,以及外文文献搜索和阅读等能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1、重视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合适的专业英语教材与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生产一线所需要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英语的教材,应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该专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来选择或自编教材。专业英语的教材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与该专业本身的发展状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加入该专业、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和一些实用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英语的教材还应注重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过程,在大量介绍专业词汇的同时,引入专业词汇的构词法和记忆方法,如,介绍专业词汇的词缀与词根、专业名称缩略语等,以此减轻学生记忆专业词汇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词汇教学应贯穿于整个专业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因为专业英语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而词汇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理解的能力。词汇积累的同时,专业英语教学也不能忽视专业英语特点的介绍,专业英语通常使用大量的长句、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和很多特殊结构的语法知识,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需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句型与语法练习。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需要同时融入专业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学习文献检索方法,查找该专业的文献资料;学习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能够阅读并撰写相应的专业文章;学习翻译的技巧与方法,能够翻译该专业的相关资料等。

2、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3、建设专业英语教学师资队伍,提升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一点在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中难以实现。专业英语教师的缺乏应当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重视,定期向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提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机会,组织教师之间的培训与交流,让基础英语的任课教师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组建一支合格的专业英语师资队伍,满足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提升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

三、总结

参考文献:

[2]康涛.对改进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9).

[3]赵华.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

[4]张惠.国内近五年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5]刘春妹.从高职学英语教学现状看教师的应对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6]郗德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尝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

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论文

3.4 积极加大电子图书馆的投入

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论文

高职法律;课程改革;结构残缺;法律课程体系

内容摘要: 本文以高职院校教师在校内课程教学的衔接作为研究对象,阐释课程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分析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课程衔接的方法与策略,以期能够为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衔接;教学质量

“衔接”一词在汉语中的一般含义是“连接”、“承接”的意思。众所周知,做好课程衔接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或词典对“课程衔接”的概念做一个权威界定。专家周仕德认为:“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段或某一学科在宏观与微观体系化的组合。”这个解释比较全面,即课程衔接不仅包括“不同学段”宏观层面的课程衔接(一般指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问题),还指“某一学科”微观层面的衔接问题。进入21世纪后,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的模块化,使得后者尤为重要。

一、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受欢迎的程度归根到底是由各个院校的课程决定的。职教专家姜大源说过:“必须要落实到课程层面的衔接才是最根本的、最实质的、最深入的,否则,衔接必然会流于表面。”因此,课程衔接的重点是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设计衔接顺畅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不同学段”的课程如此,“某一学科”的课程更是如此。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和完成者。研究证实,教师课程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稳定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专业的认可度以及职业归属感。但在目前我国的课程研究中,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教学管理层面,对教师完成课程衔接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还很不够,特别是在当前倡导模块教学和微课教学的环境下,加强课程衔接的研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教师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衔接是使课程体系相互融通而不重复,发挥教学效益的规范做法。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教师在课程衔接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对课程衔接的认识不到位。很多教师对课程衔接的认识比较片面,研究不够具体深入,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表现在:一是在课程衔接时缺乏双向的沟通和交流,二是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极少有研究者从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衔接、教学方法运用以及效果评价出发,全面地系统地从根源上对该问题进行深层的剖析,体现了片面性;三是课程衔接目标不够统一,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混乱或缺失,常常导致“理论没有与实践匹配”和教学质量的异性。

(二)课程衔接的内容不到位。从衔接内容上看,课程衔接应包括课程目标的衔接、课程设置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式的衔接和课程评价的衔接等,还应包括课程标准的建立、教材的编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研究现状显示,很多教师对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目标不明确,在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都缺乏宏观的统筹规划和把控,特别是目前和地方对于课程没有指定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过于随意,有效衔接的教材尤其是专业课教材非常缺乏。

(三)课程衔接受到教师专业水平的制约。课程衔接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链,也是不同教师间的教学“接力”,如果在此过程中有较环节薄弱,就会影响到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数据显示,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来源复杂,很多年轻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课堂,虽然学校会安排他(她)们到行业进行挂职锻炼,但从业经历和管理实践的不足,会影响到衔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课程衔接的质量和水平。

(四)教师教学过程以及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高职教师肩负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多重职能,承担着多重的职业压力。一个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很多时候难以全身心地专注于教学活动。教师也是人,在教学过程也常常受到家庭、个人情绪、身体状况、环境条件以及学生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很难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状态和的效果。最显著的表现是,教师期初的教学状态好于期中和期末,学期的中后段容易出现教学“倦怠期”,教学过程中难以避免教学质量的波动和起伏,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三、做好课程衔接的对策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最根本的手段,教师做好课程衔接工作义不容辞。

(一)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及课程衔接的认识。作为专业教师,要认识到课程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做好课程的衔接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所在,课程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稳定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专业的认可度以及职业归属感,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教师是课程衔接主导者,要认识到课程衔接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认识到课程衔接涉及政策制度、衔接模式、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二)重视课程衔接的内容,确保质量。课程衔接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材等宏观与微观体系化的组合,要实施好课程衔接,教师必须保证课程衔接的内容和质量,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课程设置体系、专业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并使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质量参不齐,这本身就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因此,课程教学前,必须开展针对性的专项调研,明确学生状况,使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模块、微课、分层教学等多种方法并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重视教材建设,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在教材编写上要考虑到灵活性、空间性、开放性,力争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实现螺旋式递升,承上启下,使教学成为蕴含智慧和热情的创造性活动。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是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实施者。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因此,一是学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出台积极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赴行业挂职锻炼或服务企业,使教师接轨行业,洞察行业的发展变化,跟上行业的发展。二是学校可以选拔的行业专家来校监课或选拔的行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并与年轻教师结对子,使年轻教师更快地贴近和融入行业。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各种途径的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此外,教师的作用也不是的,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对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重视教师教学过程管理。一是加强教学制度建设。建立课前集体备课制度和课程组长负责制,建立校、教学委员会、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定期听课与评课制度,不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制度。二是完善教学考核与评价。将教师教学的全过程的完成情况都纳入到教学考核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重视和加强课程衔接研究是我国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和有效教学的内在要求,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高职院校校内课程教学的衔接工作,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使命所在,也是教师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教师职业适应新时期教改的自觉。

参考文献:

[1]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60

[2]单慧芳.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30~42

[3]邓卓鹏,陈芳.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教育管理,2011,11:73~74

;

试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

试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工学交替”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模式还不够成熟,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旅游管理而造成学生、家长怨声载道,企业也感觉得不偿失。通过对重庆市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分析目前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善现状的对策。

2.“工学交替”存在的问题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式】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归纳

【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是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公共课虽然与所学专业不一定有直接联系,但是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培养多元人才的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大学计算机基5 结语础》课程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作。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以及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做出努力,努力提升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全面进步。,是为学生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学习能力打下基础的课程。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强调了入门性、基础性,内容组织也是由浅入深,基本概念和基本作相结合,系统性较强,同时也便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进行深入的自学。所以我国各高校都将此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入学的门课程。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1.教学目标过于统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异性

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统一目标。但是由于我国城乡距较大,导致了高中阶段计算机教学的实际开展异也非常大,使得学生在入学前的起点水平不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且那些来自农村和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普遍较低。如果对于所有的学生按统一目标进行教学,会使得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且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的统一化不能照顾学生的异,使学生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2.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计算机作为其专业或就业后的辅助工具来使用,他们所需掌握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目前高校教学使用的教材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二进制的转换、作系统发展、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到网络体系结构,贯穿教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的系统知识,面面俱到。计算机内容庞杂,难以突出重点和实用性,使学生原本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不同需要的学生,在开展教学之前应当异化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教学过程模式陈旧,学生个性无法发挥

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使教学内容表达更加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与学的关系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同的仅仅是将教材的内容搬上了多媒体技术的大屏幕,采取的是“电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把课本上固定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而且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较难提高其探索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4.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的评价标准,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对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是期末的考试成绩,很多院校甚至就是直接使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环境来作为本课程的成绩评定。虽然我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环境、评分系统已经非常完善,考核全面,评价严格,非常成熟,但是它仍然只是作为一种侧重固定教材,固定课程,固定知识点的掌握的考核方式。它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综合掌握,也不能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对计算机知识的特殊需求、掌握能力和应用于自己专业的能力。这样的评价系统,对于均开设了相同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却位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说,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制定一套根据学生异而调整的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实施异教学的意义

考虑到在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的自身特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对于计算机基础掌握情况,和我国高校现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系统的现状及弊病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对于计算机基础课上进行异化的 教学设计 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调查发现,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起点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异,异教学的实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限度的发展,为了提高大学阶段计算机课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必要准确了解学生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上的异。当然异教学并不是一味的适应学生的起点和兴趣爱好,而是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其自身基础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发挥其自己的爱好特长,施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从而达到教学上的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王柯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训与测试[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6)等.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