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就业前景 > 正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

2024-06-03 09:35 就业前景 来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目标

一、注重环节设计的针对性,积淀核心素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新课标解读


教材文本的特点是设计教学环节、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文本的体裁、主旨、表现技巧,它在本单元、本册教材、本学段的地位等进行把握,从整体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文章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应根据目标与重点,进行精心恰当的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积累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元日》这首古诗,教师进行这样的目标的设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结合文字、画面等,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首先,揭示主题,让学生理解“元日”的意思;然后,初读这首诗,对关键字词进行理解;接着,进行诗句品读,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后,根据写作背景,介绍作者,进行人文情感的挖掘、感悟。这样的教学不拖沓,各个环节紧密连接,教学重难点突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益。

再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内容。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为此,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伊始,教师从一组描写景色的词语进行导入,给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然后学生进入这种情境中,理解人物的心情,问学生“阿炳听到了什么”;后,教师学生静下心来进行想象,说说自己心中的阿炳是怎样的。这样的,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体会文章所反映的问题,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通过学生看插图、给学生播放名曲《二泉映月》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理解、感受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教学内容恰当取舍,培养核心素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对内容的取舍要更加精当。高年级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篇幅很长,如果完全按照文本内容设计教学,就会导致教学用时过长的问题,影响教学的进度。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压缩重难点的教学时间,这直接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准恰当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这样能以简化的、深入的教学,学生主动、全面地进行阅读、思考。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文章开头儿子种树的语段和结尾时父亲写信的语段。种树的语段主要是表达儿子对父亲的爱,重点是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父亲给儿子写信的语段,是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所在,不但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语段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语感、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进行深入的体会、感悟,使学生认识到幸福与快乐在于奉献与付出的道理。

再如,《赶海》一课,文章以记叙文的形式描写了孩子们赶海的快乐景象。在学生自学文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课题提出的疑问——怎样赶海?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将文章重点勾画出来;然后学生间交流讨论,探究问题。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能力等。一个问题,便能够学生思考,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去阅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文素养。

三、注重进行想象表达训练,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想象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实现。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切实的体会、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如,对《桂花雨》这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个情感目标就是“体会作者眷年生活及热爱家乡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童年时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的心情,写道:“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言语虽短,却饱含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领悟文章表达的生活情趣,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回想自己童年趣事,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再如,教学《灰椋鸟》一课,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讨论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教师再相机进行点拨,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哪几个版本

2022版新课标解读如下:

2022新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从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字词部分更注重学生自主梳理、积累、运用的能力;阅读部分对学生阅读主题与载体、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整本书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表达部分要求在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和见解,重视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

1、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2、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

四个板块分别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探究。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板块在临摹名家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书法作品的要求。“阅读与鉴赏”板块增加了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提示我们同步教辅在选题方面要增加相应的考查点。

3、明确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和主要载体。

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学习主题(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以及各自对应的载体。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文化作品,占30%-40%。

4、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构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分三个层面设置6个任务群:

(1)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语言文字积累;

(2)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即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即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5、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标准

以前语文主要考什么,分段性比较模糊,以后会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明确学生每个年段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过程评价中给出明确的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学业水平命题要求中对“阅读与积累”有了明确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意味着以后的语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试卷会越来越科学、量化,需要学生掌握新的出题规律。

部编版小学语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一、教材传达新理念

重视阅读、关注思维的发展,在细微处家长、教师,这是新教材传达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体现在思维发展上

从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三、教材的变化,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拷问”。

扩展资料:

教材制度沿革:

这“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发展情况,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制定统编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齐放,语文课刚刚恢复设置。

1985年,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开始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改革统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统一要求和审定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

到了19年,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两套教材诞生于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后,广东、四川、上海、浙江、北师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经过送审,也在各地进入了课堂。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引

部编版教材都已经用到第三年了。更难为情的是——我还自以为是地解读过某一册教材呢!必须要承认,我的解读,很多都带有个人的语文教育理解——说是个人的,当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也是多年实践和研究慢慢得来的。

还必须承认一点,除了在会场里听过温儒敏关于统编版教材的解读,在网上浏览过一些有关统编版教材的“专家说法”,我今天才真正打开一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不打开还能心安理得地与老师们讨论部编版教材怎么用;一打开,不禁心惶惶而汗涔涔了——我一直以为,像部编版三年级单元导语页下方的两行或三行文字,指明的就是“语文要素”,没想到,“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解释并不是这样,上面说行是“语文要素”,第二行叫做“习作要求”。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中,就是这样写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旨在……

再来看看“编写说明”中的一段话——

从本册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 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虽然,这里使用了四个分号,我们还是可以读出,后面的四个分句是承接个分句写的,都是围绕“语文要素”的落实问题来解读教材编写思路的。奇怪的是,这里竟没有说明一下,导语里哪些词句揭示的是“语文要素”。第二、三、四个分句,都聚焦到了“学习方法”上,而又显然的是,这里所讲的“学习方法”,与“语文要素”似乎是一回事。例如“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这一分句中,“强化语文要素”,仿佛与“提炼学习方法”是并列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文要素就等同于学习方法;或者,还可以理解为“提炼学习方法”是为“强化语文要素”服务的。不得不赞叹,这语言游戏玩得出神入化啊!这就更让人糊涂了,语文要素与语文学习方法又是什么关系呢?

看来,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专家们,又一次在文字游戏中取得了成功——一个新的提法,只要通过权威发布出去了,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至于这一提法到底如何理解,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周正逵先生在《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中,曾经披露当初课标制订组如何不负地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