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就业前景 > 正文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大学遥感所

2024-06-03 09:34 就业前景 来源:

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博士研究生专业有哪些学校

有该专业的学校如下: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大学遥感所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大学遥感所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大学遥感所


1、根据今日资料显示,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是吉林省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与转化的实体学院。

2、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人工智能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人工智能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素养和遥感基本理论的专业人才。

3、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07年,该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第三次被评定为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其所在的“测绘科学与技术”被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武大遥感毕业后都去哪了

遥感毕业生一般选择测绘事业单位,国企以及互联网公司。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武大为卓越的几个学院之一。目前,GIS行业也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发展形势很好。而且,武大遥感院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常年排在,的地位,就业形势也很不错。

自1956年以来,学院培养具有摄影测量、遥感、空间信息工程专门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近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7500余人,硕士、博士毕业生近1500人。有的已经成为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有的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许多人走上了业界岗位。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发展历史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集遥感、测绘、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和工程类学院。自1956年以来,经过王之卓院士和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龚健雅院士等专家、学者60余年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始终名列前茅,向输送高级专门人才逾万人,被业界誉为乃至世界测绘遥感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

以上内容参考: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有哪些学科?

学院现有“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4个本科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个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测绘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其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审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学科、“211工程”一期到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其所属的“测绘科学与技术”为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双”建设学科。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集遥感、测绘、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技术为一体,立足于培养面向现代化,从事遥感、测绘、空间信息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信息和工程类学院。它的前身是1956年由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清华大学、华南工学院及青岛工学院等有关专业调整,成立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设有航测与制图系,包括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两个专业。1957年8月成立航空摄影测量系。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1984年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更名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1985年航空摄影测量系更名为航测与遥感系。1995年成立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1996年4月与计算机系合并成立信息工程学院。2000年8月新的武汉大学组建后,与计算机系分离成立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大学遥感就业待遇

毕业生的平均待遇为3947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2957元,0-2年工资3656元,10年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4627元,6-7年工资7936元,8-10年工资8724元。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集遥感、测绘、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和工程类学院,由1956年成立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系发展而来。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谁创建的?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集遥感、测绘、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和工程类学院。自1956年以来,经过当代测绘事业的开拓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和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龚健雅院士等专家、学者60余年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始终名列前茅,向输送高级专门人才逾万人,被业界誉为乃至世界测绘遥感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创始人、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1909-2002)

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是我国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他为学科发展提出了“着眼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跟踪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的目标。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科学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2人,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47人,副(副研究员)36人,讲师22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6人,实验技术人员13人,政管理人员21人,13人,客座(研究员)2人,讲座2人,聘任教师17人。在职教师中,人才16人,省部级科技和教学人才多名。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成功入选“卓越工程师培养”,院士、珞珈特聘等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学院现拥有教学团队1支,实验教学中心1个,“985”创新平台1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安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博士论文5篇,开设全英文课程6门。本科生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等先后被评为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

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至今仍保持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分记录。他首创从验后方估计导出粗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他提出包括误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今天,全在用李德仁的理论去矫正自己的航测平系统。 学术带头人张祖勋院士在航空(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了的研究成果,获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和部委的奖励。他在澳大利亚推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目前,由张祖勋科研团队研发的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系统利用分布式计算,实现了对海量航空摄影数据的全自动处理,与传统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8-10 倍。该系统在汶川大中快速响应,出色地完成了数据快速处理的任务,为行动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数据。

学术带头人龚健雅院士,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与几何遥感的理论、方法、标准、软件与应用研究,提出了 GIS 中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互作模型,了面向对象 GIS 和面向服务 GIS 的发展;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处理方法,大幅提高了遥感影像几何定位精度;基于自创的理论与模型,自主研发了 GIS 基础软件与网络服务平台以及遥感地面处理系统,解决了重大需求。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