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就业前景 > 正文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哪些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哪些名单

2024-06-03 09:26 就业前景 来源:

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

截至目前,一共有11位诺贝尔获奖者。籍的3个分别是杨振宁、屠呦呦、莫言。华裔有8个,分别为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均为中华台北籍贯;均为中华籍。其中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后放弃美国国籍)。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获得该奖的籍文学家)。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一位获得该奖的籍科学家),是首位获科学类诺奖的本土科学家。

1976年,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1986年,李远哲(1936年生于,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1997年,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太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1998年,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2000年,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位圆中文作家诺奖梦。

2008年,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英美双国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

1、李政道,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博士」。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1936年出生于美国,1949年丁肇中进入建国中学,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生于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大学化学,1961年在清华大学塬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

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

4、朱棣文,祖籍江苏太仓,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圣斯,他先后就读于罗切斯特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和物理学专业学位。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崔琦,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1951年只身远赴,之后崔琦在培正中学接受教育。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6、钱永健,汉族,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之父钱学森的堂侄。16岁那年,凭借一个金属易受硫氰酸盐腐蚀的调查项目,钱永健在美国全国性奖项"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中获一等奖。

这项比赛现名"英特尔科学人才选拔赛",是美国历史久、声望的科学竞赛,参赛者以高中生为主,又称"少年诺贝尔奖"。

7、高锟英,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金山。2009年,与其他两人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1996年当选为科学院外籍院士。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

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

一、崔琦

崔琦,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院外籍院士,科学院创院院士,美籍华人科学家。

1957年毕业于培正中学。

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196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

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2004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 员,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学系生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三、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四、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物理学家,现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院”院士、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五、李远哲

李远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省新竹市,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人。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

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