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就业前景 > 正文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文化活动

2024-06-03 09:35 就业前景 来源: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文化活动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文化活动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文化活动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在中秋节这天,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那么,对于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你知道多少呢?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1.吃月饼

在中秋节这一天,吃月饼是常见的习俗了。月饼在古时候是用来祭祀月神的物品,“月饼”一词,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常常在中秋节这一天吃月饼来代表团团圆圆。

2.赏月

在中秋节这一天,月亮非常的圆,虽然也有人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总归来说,在中秋节这一天,月亮还是非常圆的,所以人们会围聚在一起欣赏月色。

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对于中秋节的来历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行程时间,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里面关于“中秋”一词有着相应的记载。文人墨客民间大众也开始效仿起来,在中秋这天进行赏月,寄托情怀。到了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慢慢到了明清中秋节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成为了传统的文化节日。

中秋节有什么传说在中秋节这天,流传广的传说为嫦娥奔月。对于这个传说,民间说法不一,但大致内容为仙女嫦娥韩语后羿结为夫妻后因误食丹,在中秋节这天,朝月亮奔去。所以也成就了一段动人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有什么传统风俗

中秋节的传统风俗有祭月,燃灯,赏月,追月以及观潮等。

1、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3、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近,月亮圆亮。

4、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

5、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如今中秋佳节,人们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古今何处不中秋。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佳节,月圆时刻,不知有多少思乡和团圆的思绪相伴,悲欢和离合,笑声和泪水,演绎了多少人生的故事。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节的习俗有:

1. 祭月:民间拜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2. 赏月:中秋节当晚,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园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

3. 猜谜:中秋月圆夜,家家户户喜欢小孩提着灯笼满街跑,小孩边跑边唱“八月十五玩中秋,点起灯笼砍中秋”。

4. 玩花灯:中秋节有玩花灯的习俗,小孩子喜欢“点灯笼”,一些长辈则喜欢“送灯”。

5. 烧塔: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以上是常见的中秋节习俗,不同地区和民族还会有其他习俗。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也有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接下来咱们就先来看看传统习俗都有哪些吧。

1、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这样就使得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2、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初的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传统的月饼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演变成现在每年一度的习俗。

3、祭月

祭月,历史久远,古时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祭祀月亮神,以庆祝中秋节,慢慢成为习俗。随着节日的发展推进,月圆也逐渐演变成了“人团圆”的含义。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一些地方,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观潮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数千年的时光流过,涛声依旧。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

5、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6、猜灯谜

以前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人们或将灯谜直接写在花灯上,或将谜条系在五彩缤纷的花灯上,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既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增加了赏灯的乐趣,而后猜谜逐渐成为中秋节灯会不可缺少的一项游戏。

中秋节是难得的一年一度的团圆的日子,按照古时候的习俗是无论多远都要赶回家去团圆。如今节日的氛围慢慢变淡,但也不要忘记和家人团聚啊!

这个含义很简单,就是:

中秋节是传统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习俗丰富多彩。

1. 赏月:中秋节的主题之一就是赏月。人们通常在晚上聚集在户外,欣赏月亮,并祈求好运、幸福和团圆。

2. 吃月饼:中秋节的食品当属月饼。传统的月饼通常采用豆沙、蛋黄、五仁等馅料,形状则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3. 点灯笼:点灯笼是中秋节另一个重要的习俗。人们会在室内或室外挂上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灯笼,增加节日气氛。

4. 玩花灯:花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秋节正是花灯表演的高峰期。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彩色、逐渐变换和动态的花灯表演。

5. 祭拜月神:一些地区还有祭拜月神的传统。人们会在家里或公共场所摆放水果、鲜花等供品,并燃香烛以示敬意。

以上这些习俗反映了文化对于团圆、美好生活以及追求幸福等价值观念的尊重和追求,在现代仍然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1、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据现有记载,吃月饼早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月饼有金花、芙蓉等雅称,制作也更加精致。2、祭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3、赏月,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摆上吃食和酒,围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习俗一:赏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习俗二:吃月饼

习俗三:祭月

习俗四: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五: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

习俗六:玩儿兔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习俗七: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习俗八:玩花灯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关于过中秋节的意义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4、许愿

再次,该节日也可以成为一个许愿的节日。当然,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通过在节假日对于月亮许愿,如事业问题、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往往也是比较灵验。当然,我们不应当用这种功利来交换对于祖宗的祭拜吧!当你对祖宗的祭拜是出于真心的话,我相信心诚则灵,那你许的愿望,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必然是能够实现的。但如果你是怀着虚情假意来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灵、坏的灵!你会后悔莫及!

6、审美趣味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中秋之夜,赏明月,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大自然的生命气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亮,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人逸兴遄飞,形之歌咏,岂是偶然!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它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

中秋节的赏月亮寓意

1、团圆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写道,万里无云境九洲,团圆夜是中秋,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2、寄托情怀

苏轼《水调歌头》诗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光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凝聚了人类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统节日,具有团圆、丰收、思乡等意义。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秋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哪些呢?

1、吃月饼、赏月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祭月

祭月,在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3、玩花灯

中秋节是代表团圆的节气,所以花灯自然也是寓意着吉祥团圆之意。在某些地方,中秋花灯还有一层添丁添福之意。刚出嫁姑娘家,会在中秋节这天给自己的姑娘送灯笼。这不仅是让自己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姑娘能够为夫家不断添丁。因为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连绵不绝。

4、舞火龙

这是地区中秋节的民间习俗。相传19世纪,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四处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言于中秋佳节舞动火龙绕村,便可将瘟疫祛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它是用稻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香,由青壮年赤膊上阵,挥舞火龙穿梭在大街小巷,寓意幸福平安、风调雨顺。

5、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江西吉安地区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6、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这就是“猜灯谜”的由来。

7、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

桂花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而中秋佳节饮用桂花酒寓意家庭甜蜜,富贵吉祥,子孙昌盛。中秋又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所以中秋饮用桂花酒味美意更浓。

今天关于中秋佳节的科普就到这里结束啦,中秋在眼前,思念碧波潋,好友心相连,祝福提前传:美梦如月圆,事事随心愿;生活似月饼,甜蜜润心田;快乐恰月桂,香飘脑海间。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