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考试试题 > 正文

人不学不知道上一句_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

2024-06-03 09:26 考试试题 来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何处?如何解释?

出处

人不学不知道上一句_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人不学不知道上一句_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


人不学不知道上一句_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


战国·乐正克《礼记·学记》

翻译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乐正克所作”。

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

原文赏析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遵守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悔学》。

一、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二、译文: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物品,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有才德的人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考虑吗?

扩展资料

一、启示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二、作者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1]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家、文学家,且在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中的《诲学》。

译文:

玉不雕刻,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扩展资料: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

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

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出自《礼记·学记》

意思就是: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们建立,治理民众,都把教学放在首位。

《兑命》记载:“自始至终想着学习”。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这句话通过类比的方式表达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个君王,更要注重学习,才能更好的治理子民。

需要注意的是句中的:道,指的就是大千世界的万象法则,也可以简称道理。

总的来说,这句话在强调学习应当是人生的第一位,也就是必须重视。

坦白来说,这句话放在现代已经过时了,因为是提倡德智体美劳,在注重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兴趣爱好多方面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学习才能进步,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如下: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段话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

学习无止境,教育不分年龄大小。知识的获得需要日积月累,德行的培养需要长期潜心的修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对国民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为了普及民众受教,让更多的人识文断字、懂得道理。

教育的意义是让人知晓礼义廉耻、明白道德法则, 教育同时也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民族振兴、进步的重要基石。要知道,没有工匠的细心雕琢,玉石永远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原石,没有知识的浇灌,人的知识就会止步不前,永远是一个庸庸碌碌之辈。教育是立国之本,每个人应当珍惜学习的机会,认真刻苦,奋发向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的意思

1,大体意思是再好的美玉,如果不经过仔细的雕琢,也不会成为好看的观赏品。言外之意是即使你拥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有成就的人。

2,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没有知识,不明白道理。

北宋名士欧阳修,曾写《诲学说》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内容如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为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大意是说“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