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志愿填报 > 正文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_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2024-06-03 09:33 志愿填报 来源: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总结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一、 探究馒头发霉的实验(发霉条件 温暖 潮湿 )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_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六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_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限定条件法: 限定一个条件 看另一个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材料:新馒头、塑料袋、

实验过程:1、水对馒头发霉的影响:取两快大小和新旧程度相同的馒头,把一块馒头烤干(无水);在另一块馒头上滴上几滴水(有水),用塑料袋分别将两块馒头包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2、温度对馒头发霉的影响:取两快大小和新旧程度相同的馒头,分别用塑料袋包好,一块放在温暖的地方;另一块放在冰箱中冷藏。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中滴的馒头发霉了而烤干的没有发霉;2中放在温暖的地方的馒头发霉了而放在冰箱中的馒头没有发霉。

实验结论:温暖潮湿是馒头发霉的因素。

二、 探究铁生锈的实验 (生锈条件 水 空气 ) 限定条件法

实验材料:光亮的铁丝、玻璃瓶

实验过程:取三个玻璃瓶分别标上a、b、c,将a瓶烤干后放入铁丝并密封;(无水)将b瓶中加入煮沸过的水后放入铁丝并密封;(无空气)将c瓶中加入少量水后放入铁丝不密封(有水 有空气)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瓶和b瓶中的铁丝没有生锈,c瓶中的铁丝生锈了。

实验结论:空气和水是铁生锈的必须条件。

注:若检验酸碱盐对发霉的影响 则再增加d瓶,放入少量醋 现象 d中铁生锈层度比c高

结论 酸碱盐加速铁生锈

还可以这样设计实验 效果相同

【实验名称】:铁生锈与空气、水分的关系

【实验用品】:铁钉试管 经煮沸后冷却的水 食用油 棉花 干燥剂等

【实验步骤】:

1、将三根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

2、在支试管中倒入蒸馏水至浸没1/2的铁钉,使铁钉既与水接触,又与空气接触。

3、在第二支试管中倒入蒸馏水,使蒸馏水浸没铁钉,并再倒入适量植物油以隔绝空气,使铁钉只与水接触而不与空气接触。4第三支试管中放入棉花和干燥剂(除水),并塞上塞子,使铁钉只与空气接触而不与水接触。

5、约一周后可观察到明显的.变化,并作记录分析。

结论 三 探究物体惯性的实验

实验过程:将小木块竖在小车上,使小车在条形木板上滑动,滑动时使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小车突然运动时,小木块向小车运动相反的方向倒去;小车突然停止时,小木块向小车相同的方向倒去。 实验结论: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或运动状态的属性。

四、 探究昼夜的过程

实验材料:地球仪、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蜡烛实验过程:点燃蜡烛并固定,将地球仪于蜡烛一段距离放置。将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观察地球以上被照亮的部分。实验现象:地球仪上被照的部分,随着地球仪自传也在不停的变换。

实验结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五、 探究四季形成的过程

实验现象:地球以上被照亮的部分在南北半球来回移动。

实验结论: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

六、 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 (阴暗 潮湿) 限定条件法

实验材料:活蚯蚓、湿土、干土

实验过程:1、将湿土和干土并列放在一起,放在阴暗处。在干土和湿土中分别放一只蚯蚓,过一段时间观察。

2、在湿土中放上蚯蚓,然后一半遮住光,另一半用光照射,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1中的蚯蚓都到了湿土中;2中的蚯蚓在遮住光的四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人教社小语六年级知识点

(3)晨昏线与地方时:我们由光照图中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可知,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所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则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地方时可根据这些特定点(线)的地方时,依据“经度每相15°地方时相1小时”及“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来的。

1.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总结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分为六个单元:单元:童话寓言之旅第二单元:爱我中华第三单元:温暖的记忆第四单元:民族之魂第五单元:科学与发现第六单元:名著之旅每单元五课分四个知识点:1.词语2.易错字、多音字3.近义词、反义词4.知识重点、考点+此单元语文百花园如第26课:将相和一.词语赵国、完璧归赵、撞碎、胆怯、廉颇、推辞、削弱、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战无不胜、同心协力、攻无不克······二.易错字、多音字 xue(削减)削{ xiao(削铅笔)三.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抵御——抵挡······四.知识重点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确有《一头战象》这一课,我也是六年级的。

这一课要注意的:

1、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体现了战象嘎羧什么样的情怀。

3、这是一篇什么文章。

4、记叙的哪四件事。

值得注意的课文还有:

5、詹天佑

9、穷人

11、的听众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8、怀念伯父鲁迅先生

21、老人与海鸥

25、伯牙绝弦

(我们也有三天就考试了,加油。)

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全部课文复习

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 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挪移 蒸融 游丝 插秧 枯萎 基业 幸而 一番 考验 锻炼 转化 优雅 专心致志 无缘无故 语重心长 勃勃生机 ? 读读记记: 哲理 英俊 惊羡 幅度 慌乱 艰难 喧哗 附和 冒险 消受 机敏 堂皇 名义 薄弱附庸 刹那间 座无虚席 意想不到 惊心动魄 养尊处优 ? 二、日积月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 千曲而后晓声,观千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背诵段落 课《文言文二则》背诵全文 第二课《匆匆》背诵全文 文言文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结构:段(第1自然段):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 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在描述中形象地写出日子的流逝。

第三然(第5自然段):反问段提出的问题。 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匆匆──匆忙 痕迹──印象 遮挽──挽留 确乎──的确 涔涔──潸潸 【反义词】 空虚──充实 匆匆──缓慢 觉察──忽视 伶俐──愚笨 六、《桃华心木》难段讲解:第十三、十四自然段。

这两段话写种树人回答“我”的问题。 先写种树人回答“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这个问题是不确定的,因为“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浇水也应该这样。有的桃花心木之所以枯萎,是因为无法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水源。

再写天天浇水的弊端。种树人的话有三个要点: 1、天天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无法深入地下。

2、一旦停止浇水,浮在地表上的根就吸收不到深处的水。 3、幸而存活的树苗,由于根不深,遇到,就会被刮倒。

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段: 段(第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第3至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 偶尔──偶然 基业──基础 汲水──吸水 依赖──依靠 特别──特殊 模仿──仿照 优雅──优美 枯萎──干枯 【反义词】 相信──怀疑 高大──矮小 巨大──渺小 特别──一般 枯萎──旺盛 依赖── 从从容容──慌慌张张。

4.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归纳(人教版)

建议你去网上搜一下,这几个网址里都有 给你一个样本: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单元 位置 1、什么是数对? ——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作用: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 列 , 行 ) ↓ ↓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从左往右看)(从下往上看) (从前往后看) 2、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3、两点间的距离与基准点(0,0)的选择无关,基准点不同导致数对不同,两点间但距离不变。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注:“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例如: 7表示: 求7个 的和是多少? 或表示: 的7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注:“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例如: 表示: 求 的 是多少? 9 表示: 求9的 是多少? A 表示: 求a的 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注:(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 (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公因数。

(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注:(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

(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a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a≠0 b≠0) ③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被除数:a÷b=c 当b=1时,c=a 三、分数除法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用梯等式计算,等号写在个数字的左下角。

2、运算顺序: ①连除:属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或者先把所有除法转化成乘法再计算;或者依据“除以几个数,等于乘上这几个数的积”的简便方法计算。加、减法为一级运算,乘、除法为二级运算。

②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 注:(a±b)÷c=a÷c±b÷c 四、比:两个数相除也叫两个数的比 1、比式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比号后面的项叫做后项,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注:连比如:3:4:5读作:3比4比5 2、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写成分数的形式,读作几比几。 例:12∶20= =12÷20= =0.6 12∶20读作:12比20 注:区分比和比值: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是整数、小数。

比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3、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化简比:化简之后结果还是一个比,不是一个数。 (1)、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公约数。

(2)、两个分数的比,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也可以求出比值再写成比的形式。

(3)、两个小数的比,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也是先化成整数比。 4、求比值:把比号写成除号再计算,结果是一个数(或分数),相当于商,不是比。

5、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不能为0) 商不变性质 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不能为0)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是一个数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不能为0) 比的基本性质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附: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分数除法和比的应用 1、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例:甲是乙的 ,乙是25,求甲是多少?即:甲=乙 (15 =9) 2、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5.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列表

第1章

《文言文两则》知识点

《匆匆》知识点

《桃花心木》知识点

《顶碗少年》知识点

《手指》知识点

第2章

《的春节》知识点

《藏戏》知识点

《和田的 尔》知识点

第3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

《灯光》知识点

《为服务》知识点

第4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知识点

《凡卡》知识点

《鲁滨孙漂流记》知识点

《汤姆·索亚历险记》知识点

《鲁宾逊漂流记》多音字

第5章

《跨越百年的美丽》知识点

《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识点

6.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期末复习重点难点知识点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问题的公式 (和+)÷2=大数 (和-)÷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倍问题 ÷(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 速度=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售出价÷成本-1)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折扣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1、100毫升=( )立方厘米 1.5米=( )分米 1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2、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3、做一些圆柱形的铁皮水管,要求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它的( )。要求水管可以装多少水,就是求它的( )。

5、在平地挖一个圆柱形的水池,水池的深是4米。直径是6米。

这个水池占地( )平方米,需挖土( )立方米。6、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圆柱的高是( )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二,当好裁判。

(10分)1、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 ) 2、半径为2米的圆柱体, 它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相等。

( )3、折线统计图更容易看出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 )三,对号入座。

(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中)(10分)1、等底等高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 )A. 正方体体积大; B.长方体体积大;C. 圆柱体体积大; D.一样大。2、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3倍, 它的体积扩大的倍数是 ( )A. 3 B. 6 C. 9 D. 273、用一块长28.26厘米、宽15.7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应该配上直径( )厘米的圆形铁皮就可以做成一个容积的容器。

A.2.5 B. 4.5 C. 5 D. 9四,解决问题1、一个圆柱形水池, 底面半径3米, 池高1.5米, 这个水池最多可盛水多少吨? (1立方米的水重1吨)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 高50厘米, 底面直径30厘米, 做这个水桶大约需用多少铁皮? (得数保留整数)3、把一根1.5米长的圆柱体木料,锯掉4分米长的一段后,表面积减少了50.24平方分米。这根木料原来的体积是。

六上科学单元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都有三个点:

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2、杠杆的特点:

(1)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如:撬棍、开啤酒瓶的启子)。

(2)、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费力。(如:钓鱼竿、火钳等)。

(3)、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如:跷跷板、天平等)。

3、轮轴 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如:汽车方向盘、门把手、水龙头开关、辘轳等)。

要点:大的为轮,小的为轴,轴提起重物。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轮不变时,轴越小越省力。

4、滑轮 边缘有槽,能绕上绳线,并能围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5、固定在重物附近,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6、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省力二分之一);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在滑轮组中连系动滑1、山中访友轮的绳子有几段,则拉力就为原拉力的几分之一。

7、斜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面 像斜坡、斜搭的木板、引桥等一端在高处另一端在低处的装置就叫做斜面。

特点: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且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就越省力;斜面越短坡度越陡省力就越少。

六年级科学

《一夜的工作》知识点

9.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再通过蒸发去掉水分,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 物理变化 )。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0.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 化学变化 )。

13.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 运动 )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 相对静止 )的。

14.当没有外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的性质。物体具有保持它(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 惯性 )。

31、地球的公转形成了( 四季 )自转形成了( 昼夜 ).

一是根据晨昏线的定义来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晨昏线与昼半球的相对位置来判断:位于昼半球西侧的晨昏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侧的晨昏线为昏线。

晨昏线总与太阳直射点、太阳两者的连线垂直。除二分日晨昏线与某条经线重合外,其他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应用

(2)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根据利用晨昏线判断出的节气,我们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为0°,夏至日为23°26′N,冬至日为23°26′S。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我们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因为一天中早晨到正午和正午到黄昏的时长相同,所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就是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与这条经线相对的经线平分夜半球,其地方时为0时。

(4)晨昏线与昼夜长短:某地的昼(夜)长我们可以通过该地的昼(夜)弧长占其所在纬线圈周长的比例来进行计算,即某地的昼(夜)长=该地的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360°×24。某地的日出时刻我们可根据该地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的交点的地方时或昼长进行推算:日出时刻+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12-昼长的一半,日落时刻=12+昼长的一半。

三、地方时的计算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统称为地方时。受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即“东早西迟”),因此,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依据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两地若经度相1°,地方时就相4分钟。

四、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方向的判断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除赤道上以外)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向左偏移。

五、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

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该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我们在利用该公式求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时,若该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就取两地纬度之;若该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则取两地纬度之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的地区昼长越长,在纬度高于一定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长越长,在纬度高于一定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昼就会变长,黑夜就会变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就会减少(12月22日~3月21日)或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就会增多(3月21日~6月22日);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就会变短,黑夜就会变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就会减少(6月22日~9月23日)或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就会增多(9月23日~12月22日)。南半球则反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七、黄赤交角的影响

黄赤交角是由地球运动产生的,大小为23°26′,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太阳直射的范围,热带、寒带、极昼(极夜)的范围、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度就会增大,温带的范围就会减小。

八、日期界线

日期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位置固定的日期变更线——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的日期变更都是从这条线开始的。

这条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但却不是一条直线,而有三处偏离了180°经线,即60°N~74°N和5°S~56°S两处向东弯曲,48°N~60°N一处向西弯曲。另一条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这条日期界线没有固定的位置,是随着地球自转而自西向东移动的,但其地方时永远为0时。这两条日期界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同时存在着两个日期:从0时经线向东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属于“今天”的范围,“今天”从0时开始。随着地球的自转,“今天”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东十二区为24时)时,全球各地才都进入“今天”。从0时经线向西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属于“昨天”的范围。随着地球的自转,“昨天”的范围不断缩小,直到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西十二区为0时,东十二区为24时)时,“昨天”才在全球各地全部结束。

9.复原

10.固定

13.移动的,固定的

14.不变,固有,不变性

17.蠕动,腹部,蹦

18.热胀冷缩的性质

21.规律的,生物节奏

未做完,仅供参考

读完大学,初中的东西却忘光了,帮不了你了--!

太简单了,我每回考试都考95分以上,还全年级第二

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阳光照不到月球上,这就叫月食。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叫月全食,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叫月偏食,月球进入地球半影叫半影月食。因为月球的轨道到不了地球的伪本影,所以没有月环食。

1、阳光、空气、水

2、植物、肉食动物

3、朱鹮、银杉

4、脊髓、它们发出的神经、脑核、脑缘系统、大脑皮质

5、细胞

6、电磁

7、张衡、地动仪

8、杠杆、滑轮、轮轴、斜面

9、风化

10、水的运动速度

11、地壳、地幔、地核

12、东北平原

13、塔克拉玛干

14、青藏

六年级科学

填空题

卫星,自西向东 (1)晨昏线与节气:若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某个经线圈重合,或与所有纬线圈垂直,则此时为春、秋分日。若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或者说与地轴(或经线圈)交角,则此时可能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为夏至;也可能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为冬至。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神州五号,神州六号

太阳

填埋,焚烧

判断题

错误 错误

2022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考点过关答卷,背完这些概念轻松拿满分!

例: 甲是乙。

2022六年级下册科学考点的概念十分繁多且冗长,如果没有全面又系统的归纳这些单元重要知识点,成绩很难在小升初复习阶段得以突破。下面是关于 2022六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考点过关答题卷,空白和均有,建议同学们抽空一定要背记下来 。内容如下

实验材料:蜡烛、地球仪 验过程:点燃蜡烛并固定,将地球仪于蜡烛一段距离放置,将地球仪以蜡烛为圆心,地轴指向和倾斜方向不变,围绕蜡烛转动。观察地球以上被照亮的部分

如何打印剩余部分文章?

领|公|哈

取 |众|熊

到 |号|宋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所有要掌握的知识点

空气污染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一些重点知识对健康的影响,能源,水的净化,保护水资源,水与生命,水的循环,氧气与燃烧,空气的组成能及能的形式,生物体如何获取能量,能的转化,能的转移,动植物与《各具特色的民居》知识点大气间的交换

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所有知识点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科学】文明的永恒、普适、性就是科学。

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大自然的节奏和谐。

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2里的非对立性。

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17、科学的文明实体。

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人是一个神秘的怪物,每时每刻都在矛盾的对立中期待着什么,一旦有了机会,便信口开河地胡说,想创造的理论,看似有着健全的理智,其实搀进了主观无知的闹剧成分,异想天开,任意发挥,荒谬之极,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理、文化、文明、科学、哲学,只是想证明自己,却忽略了正在表现的正是一个低级文化的残缺过程。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5篇)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 #课件#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 为大家带来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1.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2.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3.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4.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3.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3)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4)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00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

(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5.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5.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

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六年级科学

实验材料:条形木板、小车、小木块

2.在1800年前,我国的科学家 张衡 发明了世界上台监测的仪器

8、气温、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 风化 ,而卵石的形成既和风化作用有关又和水的 冲刷 有关系。

。 七、 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