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专业解读 > 正文

农民造飞机被判刑_农民80万造飞机被判刑

2024-06-03 09:28 专业解读 来源:

制造飞机涉及哪些方面得相关领域的知识。

航空动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液压、电力等

农民造飞机被判刑_农民80万造飞机被判刑农民造飞机被判刑_农民80万造飞机被判刑


什么数列,函数?还微积分呢。学校学的全部抛弃吧,造飞机远没你想的那么难。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电脑操作、顶多再加个工程力学。

一般大专文化自学两年就可以了。没见莱特兄弟是修自行车的啊。主要是投资大,政策这两点制约着的民间飞机制造热情。其实我们会造飞机的人不比别的人才少。不然杂有事无事整些个农民造飞机的呢。现在研究飞机都用电脑软件了,很多计算都由电脑完成。你用笔算一个月还不如我用电脑点一下来得块。所以嘛,别研究函数和微积分了,根本没意义。

大概4、5年前重庆拍了一部农民自制飞机的自传电视剧 叫什么名字啊

山东德州市农民解保刚2003年18岁的解保刚一边做生意一边研究飞机,2009年,第一架飞机终问世,2012年央视为其制作了一个大型励志片《我沉默了很久》。2015年,瑞士一家电视台从网上得知解保刚的消息后,不远万里来到景县对他进行采访,并录制了节目回国播放。

还有一部电影好像是《飞》,改编自第十一届华表奖夏衍文学剧本《飞了》。电影《飞》讲述了一个关于理想主义的寓言:山东农民刘百刚由于行为与众不同,从小就被人看成精神上有毛病,连他妈妈也对他极度失望,只有邻居小姑娘李小猜愿意相信他的“胡说八道”。刘百刚在生活中是与众不同的。他上小学时就追问老师,为什么村名叫作“抬头村”;他想出组织婚庆队靠吹拉弹唱挣到第一笔钱;他第一个在村里模仿城里人在家里建厕所(却不料当地村里都是出门上茅房而被所有人嘲笑不已);这成为村里人的笑柄,也让李小猜离开了他,和别人结了婚;他疯狂的行为当然要属造一架飞机给村里人带来的震憾了。他在造飞机之前做到的就是,给她母亲实现了买“一群猪”的诺言。尽管这一切都让他痛苦,刘百刚还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后一次试飞,是飞上蓝天还是再次失败,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有点悬而未决的镜头。

关于英媒叹农民造飞机大字不识用30年追航空梦是怎么回事?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3月12日刊登题为《农民建造令人惊叹的飞机》的文章称,在《后院里的航空学》这本摄影集的序言中,荷兰艺术家戈弗·迈特这样描述摄影师徐晓晓在照片中定格的这些造飞机的人:“在各地的乡村,在出人意料的地方,农民们正努力建造自己的飞机。他们不是在设备一应俱全的高级飞机库里做这件事,而是就在自家后院忙活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而且用的就是家里的工具。他们自学成才、自己单干并且一文不名。他们自豪地称自己是‘飞行家’,字面意思是‘天生属于天空的人’。”

具体如下:文章称,2015年,徐晓晓走遍了各地,寻找这些“飞行家”。她是在一本荷兰杂志上读到他们的故事,这让她想要找到更多这样的人。徐晓晓对英国广播公司说:“我被这些飞行家的创造力、不屈不挠和乐观深深打动……也因这个主题所具有的童话色彩而着迷。这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与他们生存状况形成巨大反的浪漫追求,让我产生了浓厚兴趣,我想去了解他们是怎样处理绚烂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想知道是什么在激发他们继续做下去;想知道他们坚持不懈的热情从哪里来,以及他们的梦想要把他们带向何方。”

张斗三是徐晓晓拍摄的“飞行家”之一,他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家庭,13岁就开始离家干砸石头的活。在电视上看到飞机后,激发了他造飞机的梦想。据徐晓晓说:“当朋友们听说他这个疯狂的梦想时,全都笑出了声,而他的妻子总是担心他的试飞会失败。”尽管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张斗三却在当地的一处机场研究起了飞机,还跑到北京的飞机制造厂购买零部件。

他从毁于台风的一架的残骸上取下发动机,1998年,他造的第一架飞机连续飞行了500公里。这是一架轻型两座飞机,机身长6米,他在机翼上写了“我来自潮州,爱拼才会赢!”的字样。此后他又造了四架飞机,其中一架被命名为“神鹰”号:飞机发动机是用旧的汽车发动机改装而成,仪表盘则是从废弃飞机上拆下来的。他的是设计出一款能够飞越森林与山谷的直升机,从而抵达更多需要救援的人身边。

在徐晓晓拍摄的另一张照片中,一架飞机上安装的是旧汽车的发动机和儿童自行车的车轮,这是曹正书的作品。

这名来自四川绵阳的75岁的农民,自从1984年开始钻研飞机以来,已经造出了10多架飞机——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架能够飞上天。因为他不识字,设计飞机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其中一款机型是根据他在村里买来的鸽子设计的。尽管如此,他依然不屈不挠,他对徐晓晓说:“对我来说,造飞机是一种娱乐,就像有些人爱打一样。我在造飞机时感觉非常快乐。”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他的飞机能够飞过一片油菜花田。

迈特说:“这些飞行家不在意风险或者无法挽回的失败的可能性。单是他们有可能成功,以及可以通过追寻梦想来充实自己生活的念头,就足以让他们去造飞机并且试飞,直到生命尽头。他们称这种生活方式是‘生命航空学’;从他们的角度讲,这不是为了飞30米而花费30年的问题,而是花30年将不可能变成触手可及的问题。”

农民做飞机成功第一人是谁

专访农民制造第一人——刘亦兵

看着机窗外空客A319客机复杂的襟翼系统的收放,记者一直在想象刘亦兵的飞机应该是什么样。这个造飞机的宁夏农民刚刚成为“农民第一飞”活动的主角。

刘亦兵的家在银川市红花乡北塔村十队,近年土地被征用后,成为银川市兴庆区丽景街,不过刘亦兵说他还是农村户口。他家的院子有十来间平房,出租房子是目

前家庭的主要收入,但他自己的房间非常简朴。飞机制造车间是在屋后农田扩建起来的土坯房,屋顶是稻草铺成,长不到20米。除了近使用的一架“蜜蜂4”相对成型外,还有两三架飞机的部件,手工制作的痕迹非常明显。只有从一面墙上黑板报似的剪报和照片上,才能相信这些东西曾经飞行过。刘亦兵的继父崔凤台自豪地向记者讲解每一张照片。

感性主义

同大多数对航空着迷的人一样,刘亦兵的航空启蒙也来自1988年上初二时接触到的《航空知识》。1990年刘亦兵初中毕业回家务农,同时开始筹划制造飞机。

那时在他印象中,飞机还是个“有翅膀就能飞”的模糊概念,不光没有知识、场地和设备,连木工活也是头一次干。一年下来的结果是一个初中生手工课的作业,设计只是一张简单的三面图,翼展11米的机翼是木条蒙上家里的两张被单,长5米的机身用铸铁自来水管和螺钉拼接,每个孔都要用手摇钻苦干几十分钟,3个机轮是板车用的。做好机体很久,他才开始考虑动力,又从农机公司花600块钱买了一台用于机动农喷雾器的汽油机,用松木削了一个直径0.6米的螺旋桨,但区区5马力根本奈何不得自重100多公斤的铁架子,刘亦兵回忆说:“能转,就是风不大。”此后他又从废品站买过两台旧发电机,用处都不大。

崔老先生是宁夏医学院1963年的首届毕业生,对飞机是否造得出来并无概念,他开始支持儿子,主要是相信认真做一件事情的可贵,他开诊所的收入一直是刘亦兵重要的资金来源。母亲的无条件支持更是出于农村妇女的朴素哲学:“这样总比打有意义,还可以把他拴在家里,地里的活就有人干了。”

刘亦兵的第一个转折是意识到知识的缺乏,他邮购了一堆航空工业出版社和国防工业出版社的《飞机设计》等专业书籍,有了基本的概念,重要的是意识到首先需要大功率的发动机。根据《中学科技》杂志介绍的某科普中心的线索,刘亦兵写信结识了无锡船舶总公司702所的退休工程师朱学义,得到了该所一台15马力发动机,却无法起动。1991年,他用结婚剩下的1000多元,从当地高炮部队航模组买来一台15马力靶机发动机,但原有的机体仍只能在土路上蹦蹦跳跳。1993年,刘亦兵开始重新设计制造新飞机,1994年还开始采用铝合金,到1995年,他已经花掉一万多元,造了5架飞机,却始终为动力所困。

1995年,刘亦兵在《航空知识》上看到了,花了一个月时间用铝管和尼龙绸布制成了一架。在唐徕渠河堤六七米高的斜坡上,刘亦兵挂在上直冲而下,初次尝到了飘起来的滋味,虽然离开地面只有两三米。6月,他将滑翔地点改到50公里外约30米高的东山。为增大升力,还为尼龙布刷了一层漆,减少透气性。这回他有4次飞了起来,远的一次飞了100多米,而且比较稳定,只是觉得强度不够。

刘亦兵的转折也是1995年,这年11月他出现在宁夏电视台的“宁夏博览”栏目中,吸引了不少人的热情,实质意义的还是来自朱学义。702所这次有一台30马力的美国卡云纳430双缸发动机愿意出售,这是专门用于的型号,只用了8小时。刘亦兵立即凑钱赶往无锡,为他的执著感动,对方将4000元的价格又降低了1000元。

有了发动机,刘亦兵开始设计他的第6架动力飞机,机体仍然用铝合金,机翼蒙皮采用尼龙布,并详细考虑了重心、俯仰稳定性和操纵可靠性等方面。三个月后,飞机完工,翼展9.65米,机长5.9米,自重120公斤,起飞重量200公斤,速度约80公里/小时。

经验主义

1996年的4月7日凌晨6点,刘亦兵的飞机推上了公路。7点30分,刘亦兵稍稍加了加油门,飞机速度加快,滑跑了100多米,一拉操纵杆,机头顺利地抬了起来。飞机在离地面1米多的空中直线飞行一段后,徐徐落回地面。

根据经验,刘亦兵意识到可能是尼龙绸蒙布透气,升力不足。经过刷漆和加固,三四天后再次试飞时,已经能飞到三五米高,200~300米远。这时,刘亦兵的飞行技术刚刚起步,公路上空间有限,一侧还有电线杆,为保证安全,刘亦兵理智地停止了试飞。

此后的半年间,刘亦兵利用朋友的遥控模型飞机,逐渐体会飞行动作。12月,银川20公里外方圆约一平方公里的西湖结冰。12月8日,刘亦兵在冰面上再次开始试飞。前三个起落,飞机能以每小时60公里的时速,在50米左右的高度直线飞行。第四个起落,刘亦兵首次尝试转弯,却突遇发动机空中停车,迫降在湖面。到12月29日,刘亦兵终于实现了四个转弯,完成闭合航线飞行。1997年第三期《航空知识》刊登文章《种田人的飞行梦》。据考证,刘亦兵是农民中制造的第一人。

1997年10月1日前后,刘亦兵分别带着从未坐过飞机的父母体验了上天的滋味。这次飞行还一度引起银川航空控制中心雷达的注意,飞行管制室的张继军主任前往现场调查,对这个大胆的年轻农民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1998年,刘亦兵陷入资金困难,加上当年一次事故将价值2500元的螺旋桨打断,只好中止了飞行,进入村治安联防队工作了一年多。但此时的他已经名声在外,1998年在银川举行的全国航模锦标赛,邀请他用自己的第8架飞机表演了一个起落。2000年6月3日又在镜头面前表演。同年8月,在前往福建东南电视台录制节目时,刘亦兵生平第一次乘坐大飞机,这位航空发烧友终于近距离触摸到在《航空知识》上欣赏了12年的波音737,但他的感觉很简单:“民航客机像豪华汽车,开小飞机像是骑摩托。”

有了直观的飞行经验,刘亦兵2001年在北京的体委华联飞行俱乐部用3天时间直接考取了飞行执照,2003年12月又在体委保定航校用3天通过了飞行执照考试。今后,他还打算再考个驾照。

2003年3月,刘亦兵还与人合伙出资,通过北京飞人俱乐部从东莞买回一架澳大利亚凌空牌飞机,经过销售方教练在银川十几天的培训,他就在通湖草原旅游区搞了一个多月的空中旅游,每人次收费150元。7月,他用这架承接了甘肃白银广播电视局一部专题片的航拍,一个星期下来分到6000元。2004年2月14日,刘亦兵在甘肃白银市平川区达拉池机场驾驶平川区农民白仲金自制的悬挂翼式,首飞成功。

象征主义

2005年,刘亦兵的生活轨迹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农民第一飞”活动已成为他的头等大事。他过去的制造水平,三四个月可以造一架飞机,但现在他要“考虑上台阶,重视安全性和工艺”。实际上,的介入使他的飞机制造已经完全脱离了原始状态。

当年他在自家屋顶和门前造飞机时,晚上要睡在门口守护飞机,半夜刮风,全家都得起来为他拉飞机。平时,他的飞机只能拆散存放,每次要飞,再用拖拉机运到空地上组装,少不了要几十个朋友帮忙,一年只能飞两次。

现在,刘亦兵的全部飞行活动都由银川冠群文化公司策划,他的第10架飞机也早已不是土法上马。这架飞机预计耗资30多万元,以美国GT500和S6为参考,翼展9米,长6.2米,采用全封闭的双座舱设计,发动机是进口的奥地利ROTAX 582型,设计时速65~160公里,飞行高度不超过4000米,长续航时间达5小时。为保障安全,飞机将配备GPS卫星导航设备和进口的弹射救生伞,后者在必要时可打开降落伞,使整个飞机连同飞行员一起安全落到地面。

不过记者在刘亦兵家中并未见到这架新的飞机,因为冠群公司想增强“农民第一飞”活动的轰动效果。2005年6月19日上午,刘亦兵在银川进行训练时,驾驶的是从河南某单位购买的价值十几万元的“蜜蜂4”。能有更好的飞机,飞更远的距离,无疑对刘亦兵有吸引力,他已经与冠群公司签约3年,但对未来的某种商业前景,他的说法也很朴实:“走一步看一步吧。”

刘亦兵性格随和,爱好不多,飞机之外热衷的是摩托车比赛,在本区百余公里的拉力赛中曾名列第三。有趣的是,他现在还没有汽车驾照,或许是因为汽车不如摩托车便宜,也不如飞机吧。银川经济并不发达,但处在省会城市近郊,刘亦兵的见识并不狭窄,他能上网,也知道美国“实验飞机协会”(EAA)的民间飞机盛会,可惜没时间学英语,更现实的目标是明年造一架更好的飞机参加珠海航展。对自己12岁的儿子,刘亦兵也带飞过一次,“他现在对飞行有兴趣,如果他喜欢的话,我可以教他”。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