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专业解读 > 正文

职业本科院校调查报告(职业本科院校有哪些)

2024-06-03 09:31 专业解读 来源:

本文目录一览: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 #报告# 导语】要做专业的调查报告,你知道怎么做才好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大学报告,仅供参考!

篇1

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粤东地区一所开办烹饪专业的高校,在广东省有三所——湛江师范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这将传统的烹饪人才提升了一个档次。古人云:君子远庖厨。如今烹饪专业也提升到了大学这个层次,需要通过高考这个门槛才能接受教育,明显地指出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是不单单是有技艺的厨师,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底蕴,有专业素质的厨师。

现代市场上出现的情况:

一、缺乏有知识的专业人才。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最求的不只是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也就给传统厨师上了一个瓶颈,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者聘请专业人才。这就给这个专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二、陈旧的厨房管理。现在厨房普遍的一个弊端,员工素质、文化普遍低下,不愿接受文化知识,单纯最求技艺上的东西,很难有突出的创新改革。以及单纯地做好自身的工作,没有灵动地为酒店创造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这就是厨房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就像跟酒店脱节,无法接受酒店的企业文化。这便需要厨房管理这方面的人才,带动厨房管理形成一套新型管理,与酒店接轨。

三、新一代人才的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对比与传统厨师,这个专业的学生多了更多理论性强、科学性强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技艺上,目前烹饪教育人才缺乏专业导师,技艺方面大多聘请行业上的老厨师作为教师,他们的技艺固然是好,但是授予的菜肴和方法没能与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达成科学性的结合。这就需要烹饪专业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够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达成技艺与科学理论的一个结合授予新一代的烹饪专业学生。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很明显地说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上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个人认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发展有三个方向:培养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

很明显,我指出的三个方向都离不开厨师,因为我想,我们学的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技艺,但是发展到今天,单纯的技艺是不能满足需求,要做个一个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技艺还是基础,做到技艺与专业科学理论知识的结合让我们更有说服力,市场很大,需要我们去开拓。

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为什么要这个与其它两个方向不同,要强调技艺精湛呢?我认为:针对上述点阐述的弊端,“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我们要以一股新生的力量闯进传统厨房,技艺是我们的先锋队,只有在技艺上得到肯定,我们不仅能科学地在技艺上将菜肴创新,运用广阔的见识在菜肴美观上创新,更能将营养知识渗入其中,做到菜肴的营养搭配,针对不同群体的营养方案。做出一个新兴的菜肴评价标准:色、香、味、型、营养面面具备。

管理型厨师。现代厨房管理需要一套新的理念。造就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措施:完善制度。对于现代酒店,严格的制度是企业成功的一半,制度建立起来后,根据运作情况来逐步完善,明确厨工的奖罚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了避免制度流于形式,还要加强督查力度,设置督查管理人员。改正大多数厨房有安排,无落实的管理通病,确保日常工作严格按规定执行,使厨房工作重安排、严落实。厨房的规章制度是厨工工作的指导,规定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督查办法后,再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时就有章可循了。创造化的劳动组织。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必须做到有机地结合,否则便会一盘散沙。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使员工做到职责分明、能位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一个精干、有序、高效的劳动组织。措施:明确岗位责职,厨房各部门的主管、领班要配备好,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职。根据厨师的特点,决定各岗位的人员安排和调动,使之协调、和谐工作。也能使厨房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创造“自动自发”的人事环境。人的管理的实质,并非“管人”,而在于“得人”,谋求人和事的配合。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企业失去人才和人心,哪怕企业资金再雄厚、设备再先进,也必然导致惨败。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良好的人事环境,使厨房员工安心工作、乐于工作,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措施:实行“无情管理,有情”。在教育厨工遵纪守法的同时,要做好厨工的思想工作,应经常聊天谈心,上级要经常关心下属,相互建立感情,并尽量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厨工树立起为一切为了酒店的服务理念。对于表现好的厨工一定要给予表扬,对于不守纪律有损酒店形象和利益者给予批评教育,做到奖罚分明,使厨工心情舒畅,工作有劲,感到厨房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因为市场上缺乏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那么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招生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实用性强,市场上极其缺乏,要将现代厨房做出新的改革,他们是大的力量,那么这种类型的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地有机结合,创造出一套新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系统,那么不久,厨房业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又将有一次飞跃性的进步。

我爱我的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这三年来他教我做人看问题,它让我学习到的不单只是烹饪方面的知识与技艺,更多的是我学会从更高的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个专业尚有很大的空间,他的进步和发展会带领厨房业进入一个新的局面,让出现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当然,这也只是我这个刚进入的牛犊的一点感言,一点自己的看法。

篇2

经历残酷的高考选拔,而进入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之际,正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时候了。学院给我们安排了一次毕业实习,在实习前我做了一次关于农村消费者及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经过此次的调查,不仅让我真切的了解到了云南省宾川县周边农村食品情况,而且为我的毕业实习指明了方向,将给我以后的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一、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食品的包装到食品的贮藏,各环节都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但当城市对于食品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农村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利用这次实习的机会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对农村的食品安全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实际作的同时,给了把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提示我个人的能力。

此次调查是以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为中心点展开的。调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进户与农村居民聊天,然后总结归纳到调查表上;而另一部分则是直接由农村居民填写调查表。

二、地区认识

我这次实习的地方是宾川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我去报到后,通过征求建议以及实际情况,我选择调查的地点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以及到当地了解情况,对文井镇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井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24个村民委员会304个村民小组18840户、712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6人,易地7569人。有汉、彝、苗、傣、白、哈尼等20种少数民族总耕地面积8695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茶叶、蚕桑、核桃、花生、油菜,冬早蔬菜为主。按照全镇“一村一品,一组一特色,一户一重点”的经济发展思路,文井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培育壮大了甘蔗蚕桑烤烟畜牧茶叶核桃等产业。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出了烤烟、蚕桑等规模较大、增收明显的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744。98万元,比上年增加3675。47万元,增长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比上年增加604元,增长30。6%。粮食总产量2。8万吨,人均有粮473公斤。

三、调查经历

此次调查是九月中旬进行的,为期四天,包括下乡走访,咨询、查询资料、整理材料四个环节。其中主要是下乡走访。走访的站是到文井镇孟村市场,碰到了一个热心且文化程度较高的阿姨,所以我的次尝试就是在这样的幸运中进行的,当然接下来的调查就没有起初的那么顺利了,但整体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使我了解到文井镇真实的食品安全的情况。在走访过程中,进户调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户农家,开始不让我进他家门,当我亮出校徽、说明来意后,他们便热情地接待了我。没想到在那农家院子里的小凳上我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真诚的交流,是我平生次那么深刻的感受到农民的朴实,使我难以忘怀。

四、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内容,分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两个方面。

(一)农村市场食品安全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以孟村市场为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市场基础设施简陋,没有分类筒,一些车的存在,这些也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一定的联系,且交易场所简陋乱;

2、蔬果等产品几乎都是自产自销,所以这里的大部分食品上市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卫生检查,买家也以当地居民为主;

3、大部分农民没有要进行卫生检查的意识;

4、据反映,市场的卫生监督检查非常少,每年一两次。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还有工作力度的薄弱;还因为农村市场相对较偏避狭小而且分散,一般几百平方米,所处地也离管理中心较远,所以在管理上是十分欠缺的。

(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

农村消费者的调查整理了十份具有代表性的问卷,囊括各行各业,有农村人口中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医务人员、初中老师、村委委员等,也包括文化素质较低的菜农、商贩等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工作力度需加强。

主要表现为在和农民沟通的形式上需要改变。大部分的农民都对工作不太信任,对的法律法规等等也不了解,于是有些农民就产生了对的情绪。在调查问卷中食品投诉一栏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不投诉,认为部分不能吃苦,不愿意深入到乡下来。工作需加强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大部分人表示,有些知识他们确实不知道,但如果愿意多花精力来宣传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他们是非常乐意了解;二是管理力度,混乱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变质过期的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这些方面也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安全卫生意识有所加强。

在孟家市场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生熟菜版的分开、食品的选择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消费者不像过去一样只是为了价格的便宜,如今更多的是侧重于食品质量的保证。近一年内,家庭人员事物中毒的现象也几乎是没有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农村市场中对于食品的关注相对于以前是有很大提高的。

3、农业技术指导需继续增强。

相对于前几年,在农兽的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买喷洒剂的地方一般为农业技术站,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也有些做的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技术人员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食品市场是一个急需医治的场所,市场情况比较混乱,且市场的规模一般也是自给自足一类。但值得欣慰的是工业污染源比较少,所以农村食品有着它独特的绿,但没有工业产业的支撑,也是农村发展的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整体来说,要改善农村食品市场是要和共同努力的,希望能一起携手共创未来,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提高。

五、调查建议

1、在农村的宣传活动形式上应有所改变,应该更适应农村人口这个群体,更注重群体特色,而不能只单单的以在城市宣传的方法套用到农村中。据调查所知,方面做了很多宣传性的工作,但是在农民方面来说,他们觉得没有接受到什么知识性的指示,这是一个与农民之间的“代沟”问题。所以具体的宣传应该在对当地情况、人口素质等有一定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那样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2、食品包装袋的保质期印制需要更加规范、更加简单易辨。在调查过程中,走访的几个小食品店中,有小部分食品的保质期很难找到,有些就算能找到,也难以辨认。这个问题也不仅是存在于农村,在城市中也有存在,特别是有的保质期印的地方特别偏僻而且不太清晰,给消费者的感觉就不太踏实了。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规划,规定一下保质期的标定方法、标志地点等等。

3、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需加强,在进货的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卫生这一关。在农村地区,虽然大家都想吃有保障的食品,但是当那些过期或劣质的食品流入市场,由于大多数是带着廉价的面具,在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些食品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对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流入消费市场之前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投入更加大的人力物力。

4、部分应该要对某些较小的投诉更加重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不愿把自己在食品或其他方面权益受损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应,这些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据笔者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正是这些部门不重视农民投诉的小问题的情况,构成了农民对的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谓,麻雀虽小,五俱全,也就是问题虽小,但实实在在关系着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大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是小事化了,而直到出了什么人命大案了才做出剧烈的反应。这从一部分也反映了的能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有些投诉虽小,但部门应该仍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们不仅是投诉,而更多的是对部门的一种信任,也是农民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体现。

5、食品安全卫生与生育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进户调查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是二到三个孩子,甚至更多,虽然这些与食品卫生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孩子数量的众多不仅影响到农村素质教育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食品的发展,必然说比如说一个家庭的人口过多,就会导致这个家庭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降低,而去追求价格的低廉等等。同时家庭人口较多,导致的整体素质不高,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影响到他们对食品的要求,因为没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和想法。

六、实习体会和感受

经历了几天的调查,不仅获得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学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把自己从学校生活中美好的自我想象空间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可想象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情况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敲击着心灵。

我决定在监督局实习时,申请做关于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一来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二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农村食品安全的改善做出一点贡献,让自己成为一个对有用的人。

篇3

与化学专业相比,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宜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知识的体系组成

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包括精细化学品,无机化学品,物化学,应用电化学,应用光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分析化学等。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学业发展方向。增加应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并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把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

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宜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教学体系,以基础服务于专业,才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打破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理工分离的传统,突破四大化学壁垒,对其内容进行利用重组,优化与更新,建立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理工融合的教学新体系。开课顺序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并增设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过程与开发、概念设计、化工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体系可将其中交叉部分进行融合,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为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加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和化工见习。一些高校正在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完成校内学习,用1年时间到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二、21世纪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发展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中,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自学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单纯讲授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设相应的化学实验,要尽可能地涉及当前应用化学发展趋势,内容要有创新性;兼顾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并考虑实践性、安全性的因素。

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书写环境比黑板更丰富,并可利用网上成果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性加强。对于化工课程而言,因学生在学习时,既没有先导课,又无后继课,许多化工设备也没有见过,仅靠示意图很难把设备内部结构搞清楚,学生的兴趣不大,多媒体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正从传统意义的化学化工领域向材料、生命、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化学专业以其渗透性、综合性、边缘性及鲜明的应用特点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言,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化学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是一种接触实际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了解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本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

化工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化工企业内进行的。由于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在易燃、易炸、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中进行的,稍不注意就会有受伤或者生命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联系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工艺、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方案,不仅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四、传统化工生产到现代化工生产的转变

化学反应在实验室进行与化工大生产是同样的原理,但实验室反应与化工大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方便于管理及各个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精制单元、催化剂单元、聚合单元、粉料输送单元、干燥单元、造粒单元、混合单元及公用设施单元。合成单元又分别由反应釜、送料泵及输送管道等常规设备组成。通过熟悉工艺,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理论用于实验室合成与化工生产间的关系与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通常是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在厂房中完成。但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都安装在露天,管道错综复杂,烟筒高耸,生产现场基本看不到工人,这与同学们脑海中的车间概念截然不同。露天运转的设备又必须具备耐各种腐蚀的性能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因此,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生产工人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控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尽管在现场控很少,但技术人员在控制室里却要求要有极强的业务水平及心。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控制部件。同学们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所必须的心有了深入的认识。

五、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应用化学与其它专业在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上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适应对人才不同需求。因此,应用化学专业应该建设成一个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和知识面广的专业。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有动手能力,没有科研创新能力是不适应未来工作需要,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篇一: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急需大批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然而,与中职学校“出口旺”相对应的是“进口难”、“人难招”。究其原因既有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生源逐年下滑等客观因素,也有职业学校自身的宣传、办学条件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管理规范等问题。为此,我们针对中职学校招生问题进行了调研,以便查找影响当前中职学校招生的主要问题,共同探索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的xx大指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提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达到1:1的要求,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平衡发展,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有更大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领域落实,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广大群众关注的重要工作。其凸显的问题亟待解决,以保证招生工作正常、规范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本次调研活动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职教学会的组织指导下,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中职学校、初中学校、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1个半月,我们抽样调查了企业3家,深入各级各类学校23所,召开座谈会16次,组织学生、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542人次(其中学生346人,家长196人),走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10余个。根据调研方案,我们对收集的问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现将我市当前中职招生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作如下报告:

一、中职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逐年减少

1.出生率下降,形成适龄学生自然减少。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自然人口的减少,使得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适龄学生数量较往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从表1-1中数据表明,从2007年~2011年近5年间,小学招生数大约下降1.9万人。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2.初中毕业生生源自然流失(见表1-1)。以2011年招生为例,统计的初中生生源应为2008年初中招生数约47万人,而这个数字是七年级时统计的,当到了九年级毕业时这个数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流失了,今年实际在校的初中生源约42万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到初三毕业时学生的流失量约5万人。据此推断2012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约38万人,2013年初中毕业生约35万人,2014年初中毕业生约32万人。造成了各级招生出入较大。同时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大部分家长还是偏向于选择让孩子读高中,这就对原本萎缩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高中招生规模持续高位运行,普职比例失衡

去年的中职与高中招生比例达:43.94:56.06(1:1.28)(见表1-2)。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三)职校缺乏特色,专业过于重复

本次调研我们通过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的前10个专业中可以看出,排在重复设置位的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46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88.46%,排在重复设置第十位的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24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46.15%。

以上是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统计出的前10个专业的开设情况

(四)不实宣传较多,恶性竞争加剧

1.教育资源异化,生源数量减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等因素,致使条件较的学校进行虚假宣传。特别是当前的部分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以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了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蒙蔽学生家长,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其他优质资源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

2.虚假宣传的结果,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将所有的中职学校混为一谈,认为中职学校都不值得选择。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优质职教资源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难度,恶性竞争加剧。

(五)招生执行不严,地方保护极为盛行

1.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短缺,致使各学校盲目扩大规模。职业学校收费标准和生均拨款标准,迄今为止已有10余年的时间,同时,在实行减免部分中职生学费和各学校退休职工生活补贴相关政策的同时,加重了职业学校的负担,职业学校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扩大规模也是各学校不得已的增加办学经费的一条途径。

2.各级招生偏高,完成难度大、任务重。由于当前的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致使初中阶段流失率较高。因此,各级部门所依据前期的统计数据所制定的招生与实际生源数量有所异,完成难度大、任务重。

3.相当部分区县本位主义太强,地方保护方式多、力度大。主要方式有:直接向初中学校下达招生任务;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

二、影响当前中职招生的因素及原因

(一)环境的影响

1.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本次调研通过对参加调查196人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有94%的家长认为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能够支撑,家长还是希望小孩就读普通高中。

2.就业体系不完善。未严格实施劳动准入制,致使部分企业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与普通农民工或初中毕业生同工同酬,没有实施异化的分配。

3.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存在的偏见。上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生”,因此,认为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就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二)生源主体综合素质的影响

1.家长和学生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和学生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上立足,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

2.家长素质和外出务工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大都在外地务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得不到家长对升学问题的指导。

3.学生及家长过分信任和依赖中学老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畅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及家长把本应该自己做主的选择权,交给了初中老师,其中主要是班主任,从而使一线班主任成为掌握中职生源的主要力量。

4.学生基础条件,入学目的不明确,损伤职业学校形象。中职学校学生多数属于“双生”,因此,自觉学习和服从管理的意识,流失,反过来对各职业学校造成较大负面效应。

(三)地方保护,招生大战升级

1.以规范中职招生为理由,建立了的严密的地方保护体系,区外中职学校招生形势非常严峻。在招生过程中,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实行 “内外有别”的政策,不管本地职业学校条件和容纳程度,将本地职业学校的招生作为行政任务,外加经济奖惩落实下去,外地的中职学校却被拒之门外。例如:《重庆市XXX教育委员会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的通知X教发〔2011〕184号》中这样描述:“为切实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加大招生管理力度,强化对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和生源学校送生工作的考核,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1号)和《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送生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4号)的精神,结合目前我区中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按照普职教育发展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现将2011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下达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建立了严密的中职生源地方保护体系。

2.各区县有关部门通过制定严厉的送生政策,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为了保证本地中职学校的生源,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任务下达给各初中学校。通过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方式,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的考核和业绩挂钩,而则再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九年级班主任,明确规定一个班级必须有几名学生送到本地某职校,如完不成招生指标则扣发绩效工资等,甚至调离工作岗位,迫使班主任私下给本班学生做思想工作,报考本地区职业学校。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

3.无视上级政策,不顾学生权利,屏蔽招生信息。在招生的公布和学校的宣传上,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全市统一的招生宣传资料,一律被丢掷一旁。各初中学校对外地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采取不接待、不支持、不理睬、的态度,甚至出现了明令学生不得接、不得看非本地指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宣传材料。个别地区由门相关人员蹲点坐阵,严查本地区以外的学校在本地区进校招生宣传,只给本地的职业学校提供宣传机会。另外对上级制定的中职招生政策不宣传,印发的招生、报考指南被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学扣压,使考生不了解招生政策,不知道招生学校,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据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很多新生在被问到“你是如何知道我校的”这一问题时,大多表示是通过亲戚朋友得知。

4.滥用权力,统揽生源,获取利益。个别地方利用得天独厚的权力,表面打着规范的幌子,实质干着生源买卖的生意。很多中学采取限定考生选报志愿范围的办法,只允许考生填报本地区所属的高中和职业学校,有的中学由老师代生填报中考志愿,更有甚者私自更改考生填报志愿的内容,影响考生的正常录取。有的中学以报考自己指定的高中、中职学校为条件,扣押学生准考证、,致使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选择的学校。还有的中学考生就读与自己有经济利益的职业学校,谋取不正当利益,牺牲考生的前途。

(四)生源数量与招生规模失调是引发招生大战的主要根源

在我市初中生源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而我市在招生的制定中,未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分配普高和中职招生,普通高中也还在逐年扩招、高位运行,挤压中职生源。加之整个的观念,致使中职生源快速下滑。因此,造成了一方面中职生源数量在逐年递减,而另一方面的各中职学校生源需求却在逐年增加。这就直接导致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生源“供不应求”、“僧多粥少”,是直接导致生源大战的主要根源。制约了优质资源中职学校发展。

(五)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建设因素影响

1.招生工作本身缺乏规范管理,秩序混乱,负面影响大。招生工作中各中职学校采用各种手段无序竞争,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招生。招生时间无限制、招生数量不控制、招生宣传无节制、招生手段花样繁多、招生收费标准似无定数。从而扰乱了招生秩序,加剧了职业学校的恶意竞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损害了职业学校形象

2.职业学校本身还较为缺乏特色,内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影响力还不够。表现在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办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技能有限,难以在上顶岗立足;学校的运作机制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等等。

3.招生成本极高,招生策略急功近利,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从本次调研的各类型中职学校情况看:除已经按照基础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中职学校招生成本较低(一般成本在1000元/生以下),其余中职学校一般在1000~1600元左右。个别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为招生往往不惜血本,投入巨额资金,招生成本有的甚至高达2000~3000元左右。这些成本主要是有:通讯费、交通费、接待费、资料费、媒体广告费、其他宣传费等。而职业教育收费标准本来就偏低,再互相压价,“生源大战”同时再行“价格大战”,使各校的实际收入每况愈下,如果再算上部分高分考生和部分生免交、少交的学杂费,学校的收益状况则更严峻。过高的招生成本,过低的收益,使许多学校陷于尴尬境地。个别学校特别是以赢利为办学目的的学校,往往通过缩短学制或者减少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等教学内容,来减少运行成本,致使中职学校索性变性为“中介机构”,基本上只做“招进去”、“送出来”,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进一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形象。

4.生源素质低下,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那些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是中考都不参加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典型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的“双生”。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都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反而成效却并不明显,认可度还不太高。

三、对中职招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在全市范围内,制定合理的招生

1.根据高中阶段生源总体情况,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制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平衡发展的招生。

2.根据目前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确定各学校每年可实施性的招生。

(二)应加大对全市各区县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统筹、监督与考核,积极推进招生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发扬大职教精神,废除地方保护主义, 真正实现重庆职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职招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中职招生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屏蔽,使考生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中职招生政策和招生学校的真实情况;建立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推广考生网上填报志愿,打破地方保护的限制,使考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报学校,帮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学校,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实现阳光招生。

(三)全市实行统一的招生资助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的链接

在逐步实施中职生免费政策的同时,特别是要做好当前中职学生减、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影响的问题。在积极推行中职学生更大范围内的减、免费政策的同时,充分保障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学校—多赢的格局。

(四)加大对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源供求失衡

建议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对各类型的职业学校进行评定、整合、淘汰,逐步优化职教资源,以平衡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

(五)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促使中职学校做特、做精

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史,当前专业格局以及学校所在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加强对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职业学校做特、做精。增强学校竞争力。

(六)加大中高职衔接办学推进力度、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完善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办学力度,打通学生从中职生-高职专科生-高职本科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道,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增强中职吸引力。

(七)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树立中职教育的良好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保证学校现有办学经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收费项目、增加生均拨款、投入专项资金等方式,来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

2.特别是要加大对一部分特色突出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提升学校内涵,使中职学校特色办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办成一批影响力强、效应大的学校,形成龙头和辐射效应,带动中职学校发展,增强中职教育的影响力,提升中职教育的形象。

(八)职业学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做到强内涵、树形象、做特色,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发展

1.各职业学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内部管理,做出学校特色。

2.根据学校自身条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招生和目标。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3.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未来。要规范招生管理和宣传,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也摆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一些新进展。《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只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支持的办学机制,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招生秩序,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有序而又好又快地发展,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二: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中职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湖北省的中职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58.4%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近两成为高中生源,两成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往届生多为打工后又回到中职学习的。

多数中职学生家庭地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中职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生。

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热情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以下文章只供参考,说明:天下文库论文只供参考

大学生调查报告

【 #报告# 导语】要做专业的调查报告,你知道怎么做才好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大学报告,仅供参考!

篇1

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粤东地区一所开办烹饪专业的高校,在广东省有三所——湛江师范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这将传统的烹饪人才提升了一个档次。古人云:君子远庖厨。如今烹饪专业也提升到了大学这个层次,需要通过高考这个门槛才能接受教育,明显地指出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是不单单是有技艺的厨师,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底蕴,有专业素质的厨师。

现代市场上出现的情况:

一、缺乏有知识的专业人才。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最求的不只是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也就给传统厨师上了一个瓶颈,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者聘请专业人才。这就给这个专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二、陈旧的厨房管理。现在厨房普遍的一个弊端,员工素质、文化普遍低下,不愿接受文化知识,单纯最求技艺上的东西,很难有突出的创新改革。以及单纯地做好自身的工作,没有灵动地为酒店创造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这就是厨房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就像跟酒店脱节,无法接受酒店的企业文化。这便需要厨房管理这方面的人才,带动厨房管理形成一套新型管理,与酒店接轨。

三、新一代人才的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对比与传统厨师,这个专业的学生多了更多理论性强、科学性强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技艺上,目前烹饪教育人才缺乏专业导师,技艺方面大多聘请行业上的老厨师作为教师,他们的技艺固然是好,但是授予的菜肴和方法没能与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达成科学性的结合。这就需要烹饪专业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够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达成技艺与科学理论的一个结合授予新一代的烹饪专业学生。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很明显地说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上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个人认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发展有三个方向:培养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

很明显,我指出的三个方向都离不开厨师,因为我想,我们学的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技艺,但是发展到今天,单纯的技艺是不能满足需求,要做个一个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技艺还是基础,做到技艺与专业科学理论知识的结合让我们更有说服力,市场很大,需要我们去开拓。

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为什么要这个与其它两个方向不同,要强调技艺精湛呢?我认为:针对上述点阐述的弊端,“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我们要以一股新生的力量闯进传统厨房,技艺是我们的先锋队,只有在技艺上得到肯定,我们不仅能科学地在技艺上将菜肴创新,运用广阔的见识在菜肴美观上创新,更能将营养知识渗入其中,做到菜肴的营养搭配,针对不同群体的营养方案。做出一个新兴的菜肴评价标准:色、香、味、型、营养面面具备。

管理型厨师。现代厨房管理需要一套新的理念。造就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措施:完善制度。对于现代酒店,严格的制度是企业成功的一半,制度建立起来后,根据运作情况来逐步完善,明确厨工的奖罚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了避免制度流于形式,还要加强督查力度,设置督查管理人员。改正大多数厨房有安排,无落实的管理通病,确保日常工作严格按规定执行,使厨房工作重安排、严落实。厨房的规章制度是厨工工作的指导,规定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督查办法后,再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时就有章可循了。创造化的劳动组织。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必须做到有机地结合,否则便会一盘散沙。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使员工做到职责分明、能位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一个精干、有序、高效的劳动组织。措施:明确岗位责职,厨房各部门的主管、领班要配备好,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职。根据厨师的特点,决定各岗位的人员安排和调动,使之协调、和谐工作。也能使厨房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创造“自动自发”的人事环境。人的管理的实质,并非“管人”,而在于“得人”,谋求人和事的配合。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企业失去人才和人心,哪怕企业资金再雄厚、设备再先进,也必然导致惨败。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良好的人事环境,使厨房员工安心工作、乐于工作,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措施:实行“无情管理,有情”。在教育厨工遵纪守法的同时,要做好厨工的思想工作,应经常聊天谈心,上级要经常关心下属,相互建立感情,并尽量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厨工树立起为一切为了酒店的服务理念。对于表现好的厨工一定要给予表扬,对于不守纪律有损酒店形象和利益者给予批评教育,做到奖罚分明,使厨工心情舒畅,工作有劲,感到厨房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因为市场上缺乏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那么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招生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实用性强,市场上极其缺乏,要将现代厨房做出新的改革,他们是大的力量,那么这种类型的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地有机结合,创造出一套新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系统,那么不久,厨房业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又将有一次飞跃性的进步。

我爱我的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这三年来他教我做人看问题,它让我学习到的不单只是烹饪方面的知识与技艺,更多的是我学会从更高的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个专业尚有很大的空间,他的进步和发展会带领厨房业进入一个新的局面,让出现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当然,这也只是我这个刚进入的牛犊的一点感言,一点自己的看法。

篇2

经历残酷的高考选拔,而进入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之际,正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时候了。学院给我们安排了一次毕业实习,在实习前我做了一次关于农村消费者及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经过此次的调查,不仅让我真切的了解到了云南省宾川县周边农村食品情况,而且为我的毕业实习指明了方向,将给我以后的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一、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食品的包装到食品的贮藏,各环节都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但当城市对于食品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农村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利用这次实习的机会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对农村的食品安全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实际作的同时,给了把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提示我个人的能力。

此次调查是以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为中心点展开的。调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进户与农村居民聊天,然后总结归纳到调查表上;而另一部分则是直接由农村居民填写调查表。

二、地区认识

我这次实习的地方是宾川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我去报到后,通过征求建议以及实际情况,我选择调查的地点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以及到当地了解情况,对文井镇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井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24个村民委员会304个村民小组18840户、712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6人,易地7569人。有汉、彝、苗、傣、白、哈尼等20种少数民族总耕地面积8695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茶叶、蚕桑、核桃、花生、油菜,冬早蔬菜为主。按照全镇“一村一品,一组一特色,一户一重点”的经济发展思路,文井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培育壮大了甘蔗蚕桑烤烟畜牧茶叶核桃等产业。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出了烤烟、蚕桑等规模较大、增收明显的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744。98万元,比上年增加3675。47万元,增长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比上年增加604元,增长30。6%。粮食总产量2。8万吨,人均有粮473公斤。

三、调查经历

此次调查是九月中旬进行的,为期四天,包括下乡走访,咨询、查询资料、整理材料四个环节。其中主要是下乡走访。走访的站是到文井镇孟村市场,碰到了一个热心且文化程度较高的阿姨,所以我的次尝试就是在这样的幸运中进行的,当然接下来的调查就没有起初的那么顺利了,但整体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使我了解到文井镇真实的食品安全的情况。在走访过程中,进户调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户农家,开始不让我进他家门,当我亮出校徽、说明来意后,他们便热情地接待了我。没想到在那农家院子里的小凳上我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真诚的交流,是我平生次那么深刻的感受到农民的朴实,使我难以忘怀。

四、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内容,分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两个方面。

(一)农村市场食品安全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以孟村市场为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市场基础设施简陋,没有分类筒,一些车的存在,这些也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一定的联系,且交易场所简陋乱;

2、蔬果等产品几乎都是自产自销,所以这里的大部分食品上市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卫生检查,买家也以当地居民为主;

3、大部分农民没有要进行卫生检查的意识;

4、据反映,市场的卫生监督检查非常少,每年一两次。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还有工作力度的薄弱;还因为农村市场相对较偏避狭小而且分散,一般几百平方米,所处地也离管理中心较远,所以在管理上是十分欠缺的。

(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

农村消费者的调查整理了十份具有代表性的问卷,囊括各行各业,有农村人口中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医务人员、初中老师、村委委员等,也包括文化素质较低的菜农、商贩等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工作力度需加强。

主要表现为在和农民沟通的形式上需要改变。大部分的农民都对工作不太信任,对的法律法规等等也不了解,于是有些农民就产生了对的情绪。在调查问卷中食品投诉一栏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不投诉,认为部分不能吃苦,不愿意深入到乡下来。工作需加强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大部分人表示,有些知识他们确实不知道,但如果愿意多花精力来宣传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他们是非常乐意了解;二是管理力度,混乱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变质过期的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这些方面也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安全卫生意识有所加强。

在孟家市场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生熟菜版的分开、食品的选择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消费者不像过去一样只是为了价格的便宜,如今更多的是侧重于食品质量的保证。近一年内,家庭人员事物中毒的现象也几乎是没有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农村市场中对于食品的关注相对于以前是有很大提高的。

3、农业技术指导需继续增强。

相对于前几年,在农兽的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买喷洒剂的地方一般为农业技术站,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也有些做的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技术人员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食品市场是一个急需医治的场所,市场情况比较混乱,且市场的规模一般也是自给自足一类。但值得欣慰的是工业污染源比较少,所以农村食品有着它独特的绿,但没有工业产业的支撑,也是农村发展的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整体来说,要改善农村食品市场是要和共同努力的,希望能一起携手共创未来,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提高。

五、调查建议

1、在农村的宣传活动形式上应有所改变,应该更适应农村人口这个群体,更注重群体特色,而不能只单单的以在城市宣传的方法套用到农村中。据调查所知,方面做了很多宣传性的工作,但是在农民方面来说,他们觉得没有接受到什么知识性的指示,这是一个与农民之间的“代沟”问题。所以具体的宣传应该在对当地情况、人口素质等有一定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那样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2、食品包装袋的保质期印制需要更加规范、更加简单易辨。在调查过程中,走访的几个小食品店中,有小部分食品的保质期很难找到,有些就算能找到,也难以辨认。这个问题也不仅是存在于农村,在城市中也有存在,特别是有的保质期印的地方特别偏僻而且不太清晰,给消费者的感觉就不太踏实了。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规划,规定一下保质期的标定方法、标志地点等等。

3、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需加强,在进货的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卫生这一关。在农村地区,虽然大家都想吃有保障的食品,但是当那些过期或劣质的食品流入市场,由于大多数是带着廉价的面具,在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些食品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对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流入消费市场之前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投入更加大的人力物力。

4、部分应该要对某些较小的投诉更加重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不愿把自己在食品或其他方面权益受损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应,这些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据笔者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正是这些部门不重视农民投诉的小问题的情况,构成了农民对的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谓,麻雀虽小,五俱全,也就是问题虽小,但实实在在关系着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大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是小事化了,而直到出了什么人命大案了才做出剧烈的反应。这从一部分也反映了的能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有些投诉虽小,但部门应该仍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们不仅是投诉,而更多的是对部门的一种信任,也是农民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体现。

5、食品安全卫生与生育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进户调查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是二到三个孩子,甚至更多,虽然这些与食品卫生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孩子数量的众多不仅影响到农村素质教育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食品的发展,必然说比如说一个家庭的人口过多,就会导致这个家庭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降低,而去追求价格的低廉等等。同时家庭人口较多,导致的整体素质不高,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影响到他们对食品的要求,因为没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和想法。

六、实习体会和感受

经历了几天的调查,不仅获得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学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把自己从学校生活中美好的自我想象空间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可想象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情况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敲击着心灵。

我决定在监督局实习时,申请做关于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一来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二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农村食品安全的改善做出一点贡献,让自己成为一个对有用的人。

篇3

与化学专业相比,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宜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知识的体系组成

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包括精细化学品,无机化学品,物化学,应用电化学,应用光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分析化学等。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学业发展方向。增加应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并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把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

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宜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教学体系,以基础服务于专业,才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打破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理工分离的传统,突破四大化学壁垒,对其内容进行利用重组,优化与更新,建立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理工融合的教学新体系。开课顺序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并增设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过程与开发、概念设计、化工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体系可将其中交叉部分进行融合,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为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加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和化工见习。一些高校正在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完成校内学习,用1年时间到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二、21世纪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发展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中,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自学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单纯讲授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设相应的化学实验,要尽可能地涉及当前应用化学发展趋势,内容要有创新性;兼顾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并考虑实践性、安全性的因素。

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书写环境比黑板更丰富,并可利用网上成果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性加强。对于化工课程而言,因学生在学习时,既没有先导课,又无后继课,许多化工设备也没有见过,仅靠示意图很难把设备内部结构搞清楚,学生的兴趣不大,多媒体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正从传统意义的化学化工领域向材料、生命、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化学专业以其渗透性、综合性、边缘性及鲜明的应用特点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言,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化学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是一种接触实际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了解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本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

化工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化工企业内进行的。由于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在易燃、易炸、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中进行的,稍不注意就会有受伤或者生命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联系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工艺、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方案,不仅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四、传统化工生产到现代化工生产的转变

化学反应在实验室进行与化工大生产是同样的原理,但实验室反应与化工大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方便于管理及各个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精制单元、催化剂单元、聚合单元、粉料输送单元、干燥单元、造粒单元、混合单元及公用设施单元。合成单元又分别由反应釜、送料泵及输送管道等常规设备组成。通过熟悉工艺,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理论用于实验室合成与化工生产间的关系与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通常是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在厂房中完成。但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都安装在露天,管道错综复杂,烟筒高耸,生产现场基本看不到工人,这与同学们脑海中的车间概念截然不同。露天运转的设备又必须具备耐各种腐蚀的性能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因此,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生产工人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控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尽管在现场控很少,但技术人员在控制室里却要求要有极强的业务水平及心。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控制部件。同学们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所必须的心有了深入的认识。

五、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应用化学与其它专业在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上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适应对人才不同需求。因此,应用化学专业应该建设成一个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和知识面广的专业。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有动手能力,没有科研创新能力是不适应未来工作需要,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篇一: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急需大批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然而,与中职学校“出口旺”相对应的是“进口难”、“人难招”。究其原因既有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生源逐年下滑等客观因素,也有职业学校自身的宣传、办学条件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管理规范等问题。为此,我们针对中职学校招生问题进行了调研,以便查找影响当前中职学校招生的主要问题,共同探索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的xx大指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提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达到1:1的要求,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平衡发展,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有更大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领域落实,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广大群众关注的重要工作。其凸显的问题亟待解决,以保证招生工作正常、规范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本次调研活动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职教学会的组织指导下,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中职学校、初中学校、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1个半月,我们抽样调查了企业3家,深入各级各类学校23所,召开座谈会16次,组织学生、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542人次(其中学生346人,家长196人),走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10余个。根据调研方案,我们对收集的问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现将我市当前中职招生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作如下报告:

一、中职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逐年减少

1.出生率下降,形成适龄学生自然减少。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自然人口的减少,使得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适龄学生数量较往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从表1-1中数据表明,从2007年~2011年近5年间,小学招生数大约下降1.9万人。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2.初中毕业生生源自然流失(见表1-1)。以2011年招生为例,统计的初中生生源应为2008年初中招生数约47万人,而这个数字是七年级时统计的,当到了九年级毕业时这个数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流失了,今年实际在校的初中生源约42万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到初三毕业时学生的流失量约5万人。据此推断2012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约38万人,2013年初中毕业生约35万人,2014年初中毕业生约32万人。造成了各级招生出入较大。同时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大部分家长还是偏向于选择让孩子读高中,这就对原本萎缩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高中招生规模持续高位运行,普职比例失衡

去年的中职与高中招生比例达:43.94:56.06(1:1.28)(见表1-2)。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三)职校缺乏特色,专业过于重复

本次调研我们通过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的前10个专业中可以看出,排在重复设置位的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46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88.46%,排在重复设置第十位的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24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46.15%。

以上是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统计出的前10个专业的开设情况

(四)不实宣传较多,恶性竞争加剧

1.教育资源异化,生源数量减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等因素,致使条件较的学校进行虚假宣传。特别是当前的部分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以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了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蒙蔽学生家长,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其他优质资源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

2.虚假宣传的结果,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将所有的中职学校混为一谈,认为中职学校都不值得选择。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优质职教资源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难度,恶性竞争加剧。

(五)招生执行不严,地方保护极为盛行

1.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短缺,致使各学校盲目扩大规模。职业学校收费标准和生均拨款标准,迄今为止已有10余年的时间,同时,在实行减免部分中职生学费和各学校退休职工生活补贴相关政策的同时,加重了职业学校的负担,职业学校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扩大规模也是各学校不得已的增加办学经费的一条途径。

2.各级招生偏高,完成难度大、任务重。由于当前的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致使初中阶段流失率较高。因此,各级部门所依据前期的统计数据所制定的招生与实际生源数量有所异,完成难度大、任务重。

3.相当部分区县本位主义太强,地方保护方式多、力度大。主要方式有:直接向初中学校下达招生任务;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

二、影响当前中职招生的因素及原因

(一)环境的影响

1.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本次调研通过对参加调查196人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有94%的家长认为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能够支撑,家长还是希望小孩就读普通高中。

2.就业体系不完善。未严格实施劳动准入制,致使部分企业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与普通农民工或初中毕业生同工同酬,没有实施异化的分配。

3.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存在的偏见。上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生”,因此,认为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就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二)生源主体综合素质的影响

1.家长和学生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和学生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上立足,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

2.家长素质和外出务工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大都在外地务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得不到家长对升学问题的指导。

3.学生及家长过分信任和依赖中学老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畅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及家长把本应该自己做主的选择权,交给了初中老师,其中主要是班主任,从而使一线班主任成为掌握中职生源的主要力量。

4.学生基础条件,入学目的不明确,损伤职业学校形象。中职学校学生多数属于“双生”,因此,自觉学习和服从管理的意识,流失,反过来对各职业学校造成较大负面效应。

(三)地方保护,招生大战升级

1.以规范中职招生为理由,建立了的严密的地方保护体系,区外中职学校招生形势非常严峻。在招生过程中,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实行 “内外有别”的政策,不管本地职业学校条件和容纳程度,将本地职业学校的招生作为行政任务,外加经济奖惩落实下去,外地的中职学校却被拒之门外。例如:《重庆市XXX教育委员会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的通知X教发〔2011〕184号》中这样描述:“为切实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加大招生管理力度,强化对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和生源学校送生工作的考核,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1号)和《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送生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4号)的精神,结合目前我区中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按照普职教育发展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现将2011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下达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建立了严密的中职生源地方保护体系。

2.各区县有关部门通过制定严厉的送生政策,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为了保证本地中职学校的生源,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任务下达给各初中学校。通过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方式,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的考核和业绩挂钩,而则再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九年级班主任,明确规定一个班级必须有几名学生送到本地某职校,如完不成招生指标则扣发绩效工资等,甚至调离工作岗位,迫使班主任私下给本班学生做思想工作,报考本地区职业学校。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

3.无视上级政策,不顾学生权利,屏蔽招生信息。在招生的公布和学校的宣传上,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全市统一的招生宣传资料,一律被丢掷一旁。各初中学校对外地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采取不接待、不支持、不理睬、的态度,甚至出现了明令学生不得接、不得看非本地指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宣传材料。个别地区由门相关人员蹲点坐阵,严查本地区以外的学校在本地区进校招生宣传,只给本地的职业学校提供宣传机会。另外对上级制定的中职招生政策不宣传,印发的招生、报考指南被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学扣压,使考生不了解招生政策,不知道招生学校,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据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很多新生在被问到“你是如何知道我校的”这一问题时,大多表示是通过亲戚朋友得知。

4.滥用权力,统揽生源,获取利益。个别地方利用得天独厚的权力,表面打着规范的幌子,实质干着生源买卖的生意。很多中学采取限定考生选报志愿范围的办法,只允许考生填报本地区所属的高中和职业学校,有的中学由老师代生填报中考志愿,更有甚者私自更改考生填报志愿的内容,影响考生的正常录取。有的中学以报考自己指定的高中、中职学校为条件,扣押学生准考证、,致使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选择的学校。还有的中学考生就读与自己有经济利益的职业学校,谋取不正当利益,牺牲考生的前途。

(四)生源数量与招生规模失调是引发招生大战的主要根源

在我市初中生源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而我市在招生的制定中,未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分配普高和中职招生,普通高中也还在逐年扩招、高位运行,挤压中职生源。加之整个的观念,致使中职生源快速下滑。因此,造成了一方面中职生源数量在逐年递减,而另一方面的各中职学校生源需求却在逐年增加。这就直接导致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生源“供不应求”、“僧多粥少”,是直接导致生源大战的主要根源。制约了优质资源中职学校发展。

(五)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建设因素影响

1.招生工作本身缺乏规范管理,秩序混乱,负面影响大。招生工作中各中职学校采用各种手段无序竞争,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招生。招生时间无限制、招生数量不控制、招生宣传无节制、招生手段花样繁多、招生收费标准似无定数。从而扰乱了招生秩序,加剧了职业学校的恶意竞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损害了职业学校形象

2.职业学校本身还较为缺乏特色,内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影响力还不够。表现在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办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技能有限,难以在上顶岗立足;学校的运作机制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等等。

3.招生成本极高,招生策略急功近利,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从本次调研的各类型中职学校情况看:除已经按照基础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中职学校招生成本较低(一般成本在1000元/生以下),其余中职学校一般在1000~1600元左右。个别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为招生往往不惜血本,投入巨额资金,招生成本有的甚至高达2000~3000元左右。这些成本主要是有:通讯费、交通费、接待费、资料费、媒体广告费、其他宣传费等。而职业教育收费标准本来就偏低,再互相压价,“生源大战”同时再行“价格大战”,使各校的实际收入每况愈下,如果再算上部分高分考生和部分生免交、少交的学杂费,学校的收益状况则更严峻。过高的招生成本,过低的收益,使许多学校陷于尴尬境地。个别学校特别是以赢利为办学目的的学校,往往通过缩短学制或者减少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等教学内容,来减少运行成本,致使中职学校索性变性为“中介机构”,基本上只做“招进去”、“送出来”,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进一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形象。

4.生源素质低下,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那些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是中考都不参加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典型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的“双生”。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都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反而成效却并不明显,认可度还不太高。

三、对中职招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在全市范围内,制定合理的招生

1.根据高中阶段生源总体情况,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制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平衡发展的招生。

2.根据目前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确定各学校每年可实施性的招生。

(二)应加大对全市各区县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统筹、监督与考核,积极推进招生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发扬大职教精神,废除地方保护主义, 真正实现重庆职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职招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中职招生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屏蔽,使考生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中职招生政策和招生学校的真实情况;建立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推广考生网上填报志愿,打破地方保护的限制,使考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报学校,帮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学校,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实现阳光招生。

(三)全市实行统一的招生资助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的链接

在逐步实施中职生免费政策的同时,特别是要做好当前中职学生减、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影响的问题。在积极推行中职学生更大范围内的减、免费政策的同时,充分保障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学校—多赢的格局。

(四)加大对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源供求失衡

建议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对各类型的职业学校进行评定、整合、淘汰,逐步优化职教资源,以平衡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

(五)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促使中职学校做特、做精

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史,当前专业格局以及学校所在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加强对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职业学校做特、做精。增强学校竞争力。

(六)加大中高职衔接办学推进力度、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完善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办学力度,打通学生从中职生-高职专科生-高职本科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道,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增强中职吸引力。

(七)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树立中职教育的良好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保证学校现有办学经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收费项目、增加生均拨款、投入专项资金等方式,来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

2.特别是要加大对一部分特色突出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提升学校内涵,使中职学校特色办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办成一批影响力强、效应大的学校,形成龙头和辐射效应,带动中职学校发展,增强中职教育的影响力,提升中职教育的形象。

(八)职业学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做到强内涵、树形象、做特色,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发展

1.各职业学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内部管理,做出学校特色。

2.根据学校自身条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招生和目标。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3.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未来。要规范招生管理和宣传,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也摆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一些新进展。《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只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支持的办学机制,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招生秩序,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有序而又好又快地发展,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二: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中职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湖北省的中职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58.4%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近两成为高中生源,两成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往届生多为打工后又回到中职学习的。

多数中职学生家庭地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中职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生。

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热情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以下文章只供参考,说明:天下文库论文只供参考

调查报告从外部形式上看,调查报告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XXX大学在校本科生

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xx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xx份,收回有效问卷xx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x%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预先的想象相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扩展资料:

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1、立场、观点要正确

搞调查研究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2、调查态度要端正

要想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艰苦深入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3、调查目的要明确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有助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批判错误的倾向,使我们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调查方法要讲究

为了获得丰富的材料,还要讲究调查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

【 #报告# 导语】我们眼下的,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推进特色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调研思路与内容

通过走访及相关建筑企业、行业、同类院校,掌握及了解其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并征求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对调查结果加以分析,最终形成专业调研报告。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需求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

三、调研方式与对象

(一)行业调研的方式和对象

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莱芜市建筑业协会、莱芜市人才市场、山东省及外省住莱芜部分知名建筑企业和建筑业管理企业进行调研。

(二)企业调研的方式和对象

通过走访、电话访问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南通四建莱芜分公司、山东泰安建筑有限公司、济南四建建设有限公司、莱芜市建设、山东莱芜广厦、莱城建工、莱芜市金辉煌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深度调研,了解了未来五至十年建筑人才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三)同类院校该专业开设情况调查的方式和对象

通过电话、网络方式对以下院校进行本年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情况的调研:济南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城建职业学院。

四、调研数据分析

(一)行业调研分析

山东省是一个建筑业大省,到20xx年,山东省建筑企业共有11933家,从业人员达到370万人,建筑业总产值完成98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列全国第三,建筑业是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要实现从建筑大省到建筑强省的战略目标,山东建筑业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和各种严峻竞争考验。当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与管理人员不足,劳动者素质偏低和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与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不适应,是制约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的重要因素。

目前,莱芜现有建筑施工企业204家,从业人员约6.5万人,现有建筑技术与管理人员不足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从业时间较长的工人晋升上来的,传统施工经验丰富,但专业综合素质较低,远不能适应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大量应用的现代建筑业的需要,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大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大量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及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受过培训,莱芜建筑业高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下是调研部分住莱芜建筑企业未来三年人才需求需求情况。

(二)企业调研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从业岗位分析

调查表明,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其适应的主要岗位有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测量员、预算员、技术员等。这是由于这几个岗位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工作比较辛苦。这些岗位虽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知识,但一般要求具有熟练地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现在建筑企业人才的起点一般为大专,对中职生的需求相对下降,对大专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需求急剧上升。这主要是他们比本科生动手能力强,且拥有施工员等岗位证书,毕业即可上岗,缩短或省去了企业对他们进行的再培训的时间,节约了人才培养的费用;其次,此类人员通过自学或,往往能获得诸如“建造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具备较大的上升空间,他们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主力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变迁分析

调查表明,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主要就业岗位有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测量员、预算员、技术员等。这些岗位一般要求具有熟练地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般学生毕业后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可以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或项目。此类人员由于受到学历、职称所限不会频繁跳槽(相对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工程人员),有个别人员毕业若干年后转向房地产行业进行工作。

基本素质要求:

①思想素质:热爱、热爱祖国、拥护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②文化素质:具有学习专业和从事专业工作必需的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能用得体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社交能力和礼仪知识;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身体和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岗位对体能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处理和协调突发问题。

【篇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随着基础建设的加快,全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太原市建设规模继20xx年达到开工复工面积3000万平方米,20xx年将达到3300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建设规模的高增长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会,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不仅外地建筑企业纷纷寻求在太原市场上分一块蛋糕,国外建筑企业携带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进入太原,建筑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的竞争上升到了关系企业生存亡的战略地位。

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走访了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山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山西省建筑科学院等单位,对山西省建设行业的背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一.建筑行业人才基本现状

我省建筑行业共有施工企业3400余家,从业职工约80万人。生产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以我省的建筑企业山西省建筑总公司为例,职工总数为34770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6700人,占职工总数的19%;而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高职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占25%,只占职工总数的4.8%。全省建设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就更低,这个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山西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队伍组织结构和对构建大型企业的资质要求有不小的距离。因此,近几年来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尽快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

在全国建设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教兴业”战略。随着建设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中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的化招标,投标的推行,建筑市场逐步趋向规范化、化。这一战略性转移,促使我们必须迅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建设行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启动了以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万——千万工程”,即在“九五”和20xx年远景规划中,造就万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造就十万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百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养千万名建设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我省也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促进山西建筑业整体素质上台阶的“2324工程”即在“九五”和20xx年远景规划中,要造就200名建设学术带头人;造就3000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2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训40万名建设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随着这项工程在我省的逐步落实,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队伍。然而,由于建筑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分专业化、学科化,现在上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出现空档,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以发达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大多已达到20%~50%,而我国尚不足8%,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筑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1、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2、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是20xx年至20xx年建筑企业大中职的前十位。

3、建筑企业对这十大热门专业的需求量占建筑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的80%,近年来还以增幅8%的速度稳步增长。

4、高职成为建筑业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

三.建筑行业人才的发展趋势

1、随着行业的大发展和高增长,会拉动行业对人才需求。20xx年建筑业的企业人才需求将较20xx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增长幅度将超过25%;建筑业人员需求1.8万人。

2、技术类专业人才成为建筑业永恒的主题,行业的高增长将带来此类人才需求量的放大。20xx年企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将占到总需求的30%。

3、20xx年建筑行业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太原市建筑市场正逐步全面开放,企业竞争的加剧必将带来人才的激烈竞争。

4、20xx年建筑行业企业中、高职毕业生的十大热门专业是: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工程造价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道路与桥梁。

建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一直是企业需求毕业生的热门专业。

四.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职业人才需求预测的调查报告,全省150多个专业归为40个专业类,按专业类进行统计显示:(1)人才需求量依次为市场营销,工商行政管理,机械,土建……其中土建名列第四位。(2)土建类人才需求的顺序为工民建,工业电器自动化,给排水……其中工民建列土建类首位。由此看来,工民建专业有广泛的需求。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民建)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等部门。

随着我国“十五”的实施,将鼓励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职工住房制度的改革,将会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制定宏观财政政策,用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带动作用无疑会增加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大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通用6篇)

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务必要去调查清楚情况,并将获得的成果展现于调查报告中。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调查报告1 一、调查背景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组织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以青年参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提供服务和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进步,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知识技能、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区、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的援助。在自觉、自愿基础上,参与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大学生实现了自身价值,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感,锻炼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服务能力等整体素质,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可见,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开展好此项活动意义重大。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心态及存在问题,为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力度,丰富动员方式和手段提供决策参考,更好地调动青年大学生参与、服务的积极性,激励青年深入基层锻炼,不断积累经验,为和谐建设作出贡献。

三、调查范围与内容

(一)调查总体

定位在广州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专业类别方面,尽量涵盖几大主要的专业类别,如经管类,理工类,文史类。在年级别方面,排除了应届毕业生,即正在找工作的同学,准备考研及出国的人基本不在此调查范围内。

(二)调查内容

本调查主要针对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志愿服务的类型、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实施调研。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两种方式。

(二)抽样方法:

采取非概率抽样方式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首先通过我们联系熟悉的学生群,对他们实施调查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学生群,让他们帮忙对其进行调查或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由于一定的客观原因,主要通过网络发布调查问卷(包括QQ、email和BBS等),让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由于填写问卷的同学是中大、华师、广商、广、广工、华农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对这个群体进行研究仍然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其基本分布状态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代表性。

(三)技术手段

1、统计分析主要使用spss软件,图表制作主要使用excel软件。

2、统计数据交叉分析(分类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和列联表统计分析)

大学生调查报告2 一、调查目的:

为了创建“绿色校园”,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特此开展这项调查。

二、调查对象:

我校所有的学生。

三、调查的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我校的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525人。

四、调查地点和时间:

在我校的图书馆前、饭堂前、学生宿舍等等场地开展调查活动。20xx年6月6号下午4点半至6点钟。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调查小组研究发现我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我们校的学生知道一些环保知识,但他们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比如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打包。导致我校学生过度使用塑料袋打包主要原因是我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深。其我校还没有开展过环保知识的讲座、课程。从调查中,他们的环保知识主要来源,有38%的学生来源电视、广播、电影;有 28%来源于报刊杂志、不到8%的学生说来源于学校课程。在调查我们学校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中,有68%学生都知道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使用过度,其次浪费水电资源、破坏花草树木,各占16%。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校的重大的环境问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的问题上,各有16%学生说在环境问题上也是很的。随着,我们的能源不断地减小和树木的乱砍伐,造成沙尘暴的恶化。我们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从我们每月水电费超资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校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用塑料袋打包是我们校很的环境问题。我们使有过度,制造很多塑料,这些都对我们健康有害。塑料袋是很难分解的,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破坏。我们要意识到塑料袋打包对自身的健康有害。有些坏物质会随着你吃饭时带进胃里,造成中毒或疾病的出现。我们学校的环境还算好,但如果我们不注意环保、卫生,到处制造,那我们校的环境就越来越了!我们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了!所以,我们要从三个做起:一从自己身边做起,二一点滴小事做起,三、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存在的环境问题都是我们养成坏习惯造成的了。比如我们校学生打包、水电浪费的习惯。如果还是这样下去,我们就成了环境破坏者,造成我国不能持续发展了。在调查中,有70%的学生都认同可以使有一次筷子、塑料袋打包,但减小使用。为了解决我们校的环境问题,不光是学校的事,还要我们学校每个人的事。

希望,大家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有所行动,来保护我们的校园;还有我们校多开展一些环保事业的活动,来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今后我院会努力宣传环保,搞好环保工作。

大学生调查报告3 一.调查背景与概况

1.调查对象:大学生

2.调查方式:实地走访为主,参考资料为辅

3.调查内容:大学生对寒假生活的安排

二.调查内容及结论

寒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时机。能够把握这一个月多的时间真正去学点什么,做点什么应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考虑的。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就应当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通过调查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寒假生活分为四类:一、参加实践打工。二、埋头苦学,参加各类培训班。三、出行旅游度假观光。四、在家“无聊”一族。

1.实践、打工、埋头苦读、继续深造

寒假,成为一些大学生备战的“黄金时期”。参加各类培训班早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类形形的招生广告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寒假报名参加英语、电脑培训班的大学生,大都是为了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将来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取得多个文凭、证书更有利于找到理想的工作。还有不少大学生趁寒假报名参加汽车培训,为了将来更方便找工作,即使找工作时用不上,也对自己有好处。此外,不少大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充电”,摄取精神食粮,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等。这些大学生如果能够劳逸结合,在用功学习的同时放松自己的心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与时代不相吻合,寒假是一个充电的好机会,也是一个了解的良机。

2.外出旅游,饱览风光

大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包揽祖国山河风光,使生活张弛相济、劳逸结合,使人脑得到精神保健、生命获得和谐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部分大学生利用寒假欣赏名山大川,不仅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经验,从外出经历中体会人生,感触,同时也能体验到出门在外的不易出行旅游,度假观光,与同伴相互照顾,增进了解,培养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3.“无聊”一族,昏昏度日

有些大学生虽然在放假前已经制定了周密的寒假,但是回到家后睡觉、看电视、上网、看却成了部分大学生在假期的主要活动,没有寒假盼寒假,寒假到了又觉得无聊,短暂的一个月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通过对寒假生活的调查,我们不由得感到欣喜,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同时也感悟到大学生们独特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寒假成为很多大学生学习的新阵地,是大学生展现青春风采,施展一技之长,增长知识,吸取经验的大好机会。总之,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度过一个健康有意义的寒假。

大学生调查报告4 目的

为了解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学生的阅读情况,我们对803名机电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于调查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数目:机电学院本科生、研究生803份

问题方向:调查主要针对机电学院学生的阅读类型、阅读目的、阅读困惑、对传统文学和流行文学的认知的等。

数据分析

1、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平时选择较多的书籍类别,由被调查者选择科普读物的比例可知当前大学生选择的书籍类型均比较丰富,未出现某种类型书籍的空缺。其中学习娱乐类占较例,对于革命类书籍了解不太广泛。

2、读书主要以学习和兴趣为主

结合问卷题与第二题,选择喜爱阅读并且日常接触比较多的书籍类型中:

科普读物(50.06%45.21%)

文学类书籍(41.59%49.69%)

专业用书(22.29%58.66%)

可见,由于学习需要,机电学院学生最主要接触的是专业类书籍,而其余感兴趣类型的书籍与其平时接触频率基本不变,说明其读书主要以学习和兴趣为主。

3、阅读方式多样,电子阅读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读书方式选择的调研显示,学生阅读方式具有多样性,而选择电脑在线阅读和下载至手机阅读的共占总数三分之一。可见进行电子阅读的大学生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

4、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

由机电学院学生每周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每周都会进行课外阅读,但是阅读时长较短,这与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有关,但是也显示出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

5、上网和学习对课外阅读产生较大影响

在对影响学生课外阅读因素的调查数据中可知,由于学习的繁忙以及网络休闲娱乐的普及,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受到影响,十分有必要向学生强调课外时间的合理分配及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6、在阅读中倾向于传统书籍

在对于机电学院学生关于传统书籍与现代流行文学书籍的看法调查中,认为"传统文化书籍或许枯燥乏味,不如现代文学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的学生占27.65%;认为“半数的人觉得传统文化书籍中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弘扬传统美德与革命道德而许多现代文学书籍则属于快餐文化,不能给人回味无穷的感受”的学生占60.02%;选择“表示只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这两种都不看”的学生占12.33%。

可见,在传统书籍和现代流行文学书籍的选择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书籍更加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道德底蕴,在阅读中更倾向于传统书籍。

大学生调查报告5 一 、活动背景

如今校园订外卖现象日益,各种外也应运而生;美团,饿了么,飞饭,比比皆是。每到午饭时间,各公寓楼下人员混杂,外卖小车来往不息,场面甚是壮观。更多的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订购外卖;于此同时外卖饭菜的质量卫生情况问题,校园送外卖车辆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的维护学生权益,服务校园和谐建设,为此我们将对校园外卖进行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

1、旨在研究后街外卖的营销,卫生情况,了解外卖现象对于大学生饮食习惯,饮食健康的影响。

2、调研外卖现象的热度,广度,从中思考,发掘出外卖现象中反映出大学生生活,精神状态。

3、综合调研思考外卖出现并风靡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如何看待外卖现象,选择外卖,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调研内容

(一)外卖市场环境调查

1、外卖市场的容量及发展潜力;

2、学院不同年级对外卖的消费状况;

3、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对该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消费者调查

1、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偏爱、经济、便利等)

2、对外卖产品的了解程度(品种、口味、价格等)

四、调研时间

20xx年3月27号----20xx年4月2号

五、调研对象

陕西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学校周边外买商家,学校餐饮行业从事人员

六、调研具体安排

调研总的分为两组,一组主要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一组为走访调查,对象为周边的外卖商家,学校餐饮行业人员。具体分工如下:

问卷调查组

3月25号,准备好网络调查问卷和纸质调查问卷

3月27号--3月30号,及时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并积极回收。借助学生会宣传平台,在微信,qq,微博上发布调查问卷。

3月27号3月30号,调查组委员走进宿舍进行问卷走访调查。进入宿舍时要说明来意,以确保被调查者积极参与、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查结果。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督促。调查员应及时收回问卷。

3月31号,整理汇总问卷调查信息,并及时上交。

走访调查组

3月27号,准备相关的调查资料,问题。

3月28号3月30号。对周边外卖商家进行走访调查,在宿舍楼下对送外卖人员进行随机询问调查,对学校餐饮行业的人员进行采访。

3月31号,对走访的调查情况汇总,并成文上交。

其他工作安排

4月1号-4月2号,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生成相关的调研报告。

联系宣传部,走访调查中进行拍照,留下影像资料。

七、经费预算

纸质调查问卷500份,共计50元。

附录。

具体人员安排

调查组:

走访组:

大学生调查报告6 就业

就业是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的。近年来,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乐观,但有些正面临职业选择的毕业生存在不好的求职心理问题。

主要问题有三个。1.自信不足。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少毕业生容易在“择业难”中降低信心。2.犹豫不决。择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毕业生失去择业良机往往源于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等心理造成。自考生要理性分析自身优点,找准喜欢、适合的工作。3.自视过高。部分毕业生自认为长相出众,或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优越而产生自负感,高估了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尤其是平时过于依赖父母、朋友的一些毕业生,抱着“反正父母会帮我想办法”的想法对许多工作看不上,便成为了“高不成,低不就”。

留学

近年来我国自考学历也越来越受到国外认可,承认我国自考文凭的已超过20个,包括学历和学分互认。这些的多所高等院校承认我国自考委员会颁发的学历证书,允许持学历证书或单科合格证书的自考生直接攻读学位或免修、减修部分课程。自考生不仅能凭自考证书申请国外高一级院校,还能在申请同级院校时原来在国内所修的学分仍被承认。

德国、新西兰、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与我国签订了学历互认协议,承认我国颁发的自考生学历证书,并会将自考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这些的大学允许已获学士学位的我国自考生直接申请研究生课程。对没获学士学位的自考生,英国的大学还提供证书过渡课程予自考生申请。

教育考试院自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办理出国成绩翻译手续时考生需持有效件、准考证到考试院自考办开具成绩证明及介绍信,再到指定的翻译公司进行翻译,翻译件经考试院自考办或主考学校审核盖章后。

考研

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刚刚结束,这是报名取消年龄限制后的年。竞争日益激烈,就业要求的学历越来越高,自考生不再是凤毛麟角。考试院自考办相关负责人提表示,考研报名时考生要提前对学校及专业进行全面了解。包括是否有特殊的要求或其它细节,尽量避免报考无效。

自考与研考之间有很大的异,要求掌握的知识和程度也不一样。考上研究生的自考生周宇提醒想考研的自考生,研考与自考从某种意义上有种双向的错位。考研是选拔性考试,比的是分数。自考是水平测试,合格“万岁”。自考偏向于考查对大纲的掌握,研考则考验对整个专业体系的掌握情况。因此,许多考生觉得考研离自己非常遥远。周宇说:“面对并不熟悉的研考,自考生不必惊慌失措。考试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将学习方法加以完善,便能更有效的对应研考。”

;

大学报告【三篇】

【 #报告# 导语】要做专业的调查报告,你知道怎么做才好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大学报告,仅供参考!

篇1

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粤东地区一所开办烹饪专业的高校,在广东省有三所——湛江师范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这将传统的烹饪人才提升了一个档次。古人云:君子远庖厨。如今烹饪专业也提升到了大学这个层次,需要通过高考这个门槛才能接受教育,明显地指出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是不单单是有技艺的厨师,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底蕴,有专业素质的厨师。

现代市场上出现的情况:

一、缺乏有知识的专业人才。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最求的不只是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也就给传统厨师上了一个瓶颈,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者聘请专业人才。这就给这个专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二、陈旧的厨房管理。现在厨房普遍的一个弊端,员工素质、文化普遍低下,不愿接受文化知识,单纯最求技艺上的东西,很难有突出的创新改革。以及单纯地做好自身的工作,没有灵动地为酒店创造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这就是厨房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就像跟酒店脱节,无法接受酒店的企业文化。这便需要厨房管理这方面的人才,带动厨房管理形成一套新型管理,与酒店接轨。

三、新一代人才的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对比与传统厨师,这个专业的学生多了更多理论性强、科学性强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技艺上,目前烹饪教育人才缺乏专业导师,技艺方面大多聘请行业上的老厨师作为教师,他们的技艺固然是好,但是授予的菜肴和方法没能与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达成科学性的结合。这就需要烹饪专业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够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达成技艺与科学理论的一个结合授予新一代的烹饪专业学生。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很明显地说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上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个人认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发展有三个方向:培养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

很明显,我指出的三个方向都离不开厨师,因为我想,我们学的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技艺,但是发展到今天,单纯的技艺是不能满足需求,要做个一个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技艺还是基础,做到技艺与专业科学理论知识的结合让我们更有说服力,市场很大,需要我们去开拓。

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为什么要这个与其它两个方向不同,要强调技艺精湛呢?我认为:针对上述点阐述的弊端,“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我们要以一股新生的力量闯进传统厨房,技艺是我们的先锋队,只有在技艺上得到肯定,我们不仅能科学地在技艺上将菜肴创新,运用广阔的见识在菜肴美观上创新,更能将营养知识渗入其中,做到菜肴的营养搭配,针对不同群体的营养方案。做出一个新兴的菜肴评价标准:色、香、味、型、营养面面具备。

管理型厨师。现代厨房管理需要一套新的理念。造就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措施:完善制度。对于现代酒店,严格的制度是企业成功的一半,制度建立起来后,根据运作情况来逐步完善,明确厨工的奖罚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了避免制度流于形式,还要加强督查力度,设置督查管理人员。改正大多数厨房有安排,无落实的管理通病,确保日常工作严格按规定执行,使厨房工作重安排、严落实。厨房的规章制度是厨工工作的指导,规定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督查办法后,再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时就有章可循了。创造化的劳动组织。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必须做到有机地结合,否则便会一盘散沙。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使员工做到职责分明、能位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一个精干、有序、高效的劳动组织。措施:明确岗位责职,厨房各部门的主管、领班要配备好,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职。根据厨师的特点,决定各岗位的人员安排和调动,使之协调、和谐工作。也能使厨房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创造“自动自发”的人事环境。人的管理的实质,并非“管人”,而在于“得人”,谋求人和事的配合。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企业失去人才和人心,哪怕企业资金再雄厚、设备再先进,也必然导致惨败。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良好的人事环境,使厨房员工安心工作、乐于工作,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措施:实行“无情管理,有情”。在教育厨工遵纪守法的同时,要做好厨工的思想工作,应经常聊天谈心,上级要经常关心下属,相互建立感情,并尽量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厨工树立起为一切为了酒店的服务理念。对于表现好的厨工一定要给予表扬,对于不守纪律有损酒店形象和利益者给予批评教育,做到奖罚分明,使厨工心情舒畅,工作有劲,感到厨房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因为市场上缺乏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那么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招生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实用性强,市场上极其缺乏,要将现代厨房做出新的改革,他们是大的力量,那么这种类型的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地有机结合,创造出一套新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系统,那么不久,厨房业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又将有一次飞跃性的进步。

我爱我的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这三年来他教我做人看问题,它让我学习到的不单只是烹饪方面的知识与技艺,更多的是我学会从更高的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个专业尚有很大的空间,他的进步和发展会带领厨房业进入一个新的局面,让出现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当然,这也只是我这个刚进入的牛犊的一点感言,一点自己的看法。

篇2

经历残酷的高考选拔,而进入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之际,正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时候了。学院给我们安排了一次毕业实习,在实习前我做了一次关于农村消费者及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经过此次的调查,不仅让我真切的了解到了云南省宾川县周边农村食品情况,而且为我的毕业实习指明了方向,将给我以后的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一、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食品的包装到食品的贮藏,各环节都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但当城市对于食品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农村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利用这次实习的机会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对农村的食品安全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实际作的同时,给了把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提示我个人的能力。

此次调查是以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为中心点展开的。调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进户与农村居民聊天,然后总结归纳到调查表上;而另一部分则是直接由农村居民填写调查表。

二、地区认识

我这次实习的地方是宾川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我去报到后,通过征求建议以及实际情况,我选择调查的地点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以及到当地了解情况,对文井镇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井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24个村民委员会304个村民小组18840户、712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6人,易地7569人。有汉、彝、苗、傣、白、哈尼等20种少数民族总耕地面积8695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茶叶、蚕桑、核桃、花生、油菜,冬早蔬菜为主。按照全镇“一村一品,一组一特色,一户一重点”的经济发展思路,文井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培育壮大了甘蔗蚕桑烤烟畜牧茶叶核桃等产业。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出了烤烟、蚕桑等规模较大、增收明显的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744。98万元,比上年增加3675。47万元,增长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比上年增加604元,增长30。6%。粮食总产量2。8万吨,人均有粮473公斤。

三、调查经历

此次调查是九月中旬进行的,为期四天,包括下乡走访,咨询、查询资料、整理材料四个环节。其中主要是下乡走访。走访的站是到文井镇孟村市场,碰到了一个热心且文化程度较高的阿姨,所以我的次尝试就是在这样的幸运中进行的,当然接下来的调查就没有起初的那么顺利了,但整体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使我了解到文井镇真实的食品安全的情况。在走访过程中,进户调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户农家,开始不让我进他家门,当我亮出校徽、说明来意后,他们便热情地接待了我。没想到在那农家院子里的小凳上我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真诚的交流,是我平生次那么深刻的感受到农民的朴实,使我难以忘怀。

四、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内容,分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两个方面。

(一)农村市场食品安全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以孟村市场为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市场基础设施简陋,没有分类筒,一些车的存在,这些也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一定的联系,且交易场所简陋乱;

2、蔬果等产品几乎都是自产自销,所以这里的大部分食品上市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卫生检查,买家也以当地居民为主;

3、大部分农民没有要进行卫生检查的意识;

4、据反映,市场的卫生监督检查非常少,每年一两次。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还有工作力度的薄弱;还因为农村市场相对较偏避狭小而且分散,一般几百平方米,所处地也离管理中心较远,所以在管理上是十分欠缺的。

(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

农村消费者的调查整理了十份具有代表性的问卷,囊括各行各业,有农村人口中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医务人员、初中老师、村委委员等,也包括文化素质较低的菜农、商贩等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工作力度需加强。

主要表现为在和农民沟通的形式上需要改变。大部分的农民都对工作不太信任,对的法律法规等等也不了解,于是有些农民就产生了对的情绪。在调查问卷中食品投诉一栏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不投诉,认为部分不能吃苦,不愿意深入到乡下来。工作需加强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大部分人表示,有些知识他们确实不知道,但如果愿意多花精力来宣传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他们是非常乐意了解;二是管理力度,混乱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变质过期的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这些方面也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安全卫生意识有所加强。

在孟家市场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生熟菜版的分开、食品的选择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消费者不像过去一样只是为了价格的便宜,如今更多的是侧重于食品质量的保证。近一年内,家庭人员事物中毒的现象也几乎是没有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农村市场中对于食品的关注相对于以前是有很大提高的。

3、农业技术指导需继续增强。

相对于前几年,在农兽的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买喷洒剂的地方一般为农业技术站,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也有些做的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技术人员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食品市场是一个急需医治的场所,市场情况比较混乱,且市场的规模一般也是自给自足一类。但值得欣慰的是工业污染源比较少,所以农村食品有着它独特的绿,但没有工业产业的支撑,也是农村发展的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整体来说,要改善农村食品市场是要和共同努力的,希望能一起携手共创未来,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提高。

五、调查建议

1、在农村的宣传活动形式上应有所改变,应该更适应农村人口这个群体,更注重群体特色,而不能只单单的以在城市宣传的方法套用到农村中。据调查所知,方面做了很多宣传性的工作,但是在农民方面来说,他们觉得没有接受到什么知识性的指示,这是一个与农民之间的“代沟”问题。所以具体的宣传应该在对当地情况、人口素质等有一定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那样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2、食品包装袋的保质期印制需要更加规范、更加简单易辨。在调查过程中,走访的几个小食品店中,有小部分食品的保质期很难找到,有些就算能找到,也难以辨认。这个问题也不仅是存在于农村,在城市中也有存在,特别是有的保质期印的地方特别偏僻而且不太清晰,给消费者的感觉就不太踏实了。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规划,规定一下保质期的标定方法、标志地点等等。

3、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需加强,在进货的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卫生这一关。在农村地区,虽然大家都想吃有保障的食品,但是当那些过期或劣质的食品流入市场,由于大多数是带着廉价的面具,在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些食品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对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流入消费市场之前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投入更加大的人力物力。

4、部分应该要对某些较小的投诉更加重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不愿把自己在食品或其他方面权益受损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应,这些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据笔者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正是这些部门不重视农民投诉的小问题的情况,构成了农民对的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谓,麻雀虽小,五俱全,也就是问题虽小,但实实在在关系着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大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是小事化了,而直到出了什么人命大案了才做出剧烈的反应。这从一部分也反映了的能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有些投诉虽小,但部门应该仍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们不仅是投诉,而更多的是对部门的一种信任,也是农民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体现。

5、食品安全卫生与生育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进户调查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是二到三个孩子,甚至更多,虽然这些与食品卫生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孩子数量的众多不仅影响到农村素质教育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食品的发展,必然说比如说一个家庭的人口过多,就会导致这个家庭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降低,而去追求价格的低廉等等。同时家庭人口较多,导致的整体素质不高,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影响到他们对食品的要求,因为没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和想法。

六、实习体会和感受

经历了几天的调查,不仅获得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学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把自己从学校生活中美好的自我想象空间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可想象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情况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敲击着心灵。

我决定在监督局实习时,申请做关于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一来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二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农村食品安全的改善做出一点贡献,让自己成为一个对有用的人。

篇3

与化学专业相比,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宜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知识的体系组成

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包括精细化学品,无机化学品,物化学,应用电化学,应用光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分析化学等。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学业发展方向。增加应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并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把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

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宜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教学体系,以基础服务于专业,才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打破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理工分离的传统,突破四大化学壁垒,对其内容进行利用重组,优化与更新,建立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理工融合的教学新体系。开课顺序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并增设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过程与开发、概念设计、化工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体系可将其中交叉部分进行融合,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为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加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和化工见习。一些高校正在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完成校内学习,用1年时间到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二、21世纪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发展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中,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自学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单纯讲授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设相应的化学实验,要尽可能地涉及当前应用化学发展趋势,内容要有创新性;兼顾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并考虑实践性、安全性的因素。

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书写环境比黑板更丰富,并可利用网上成果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性加强。对于化工课程而言,因学生在学习时,既没有先导课,又无后继课,许多化工设备也没有见过,仅靠示意图很难把设备内部结构搞清楚,学生的兴趣不大,多媒体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正从传统意义的化学化工领域向材料、生命、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化学专业以其渗透性、综合性、边缘性及鲜明的应用特点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言,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化学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是一种接触实际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了解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本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

化工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化工企业内进行的。由于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在易燃、易炸、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中进行的,稍不注意就会有受伤或者生命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联系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工艺、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方案,不仅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四、传统化工生产到现代化工生产的转变

化学反应在实验室进行与化工大生产是同样的原理,但实验室反应与化工大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方便于管理及各个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精制单元、催化剂单元、聚合单元、粉料输送单元、干燥单元、造粒单元、混合单元及公用设施单元。合成单元又分别由反应釜、送料泵及输送管道等常规设备组成。通过熟悉工艺,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理论用于实验室合成与化工生产间的关系与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通常是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在厂房中完成。但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都安装在露天,管道错综复杂,烟筒高耸,生产现场基本看不到工人,这与同学们脑海中的车间概念截然不同。露天运转的设备又必须具备耐各种腐蚀的性能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因此,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生产工人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控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尽管在现场控很少,但技术人员在控制室里却要求要有极强的业务水平及心。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控制部件。同学们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所必须的心有了深入的认识。

五、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应用化学与其它专业在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上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适应对人才不同需求。因此,应用化学专业应该建设成一个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和知识面广的专业。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有动手能力,没有科研创新能力是不适应未来工作需要,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 #报告# 导语】要做专业的调查报告,你知道怎么做才好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大学报告,仅供参考!

篇1

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粤东地区一所开办烹饪专业的高校,在广东省有三所——湛江师范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这将传统的烹饪人才提升了一个档次。古人云:君子远庖厨。如今烹饪专业也提升到了大学这个层次,需要通过高考这个门槛才能接受教育,明显地指出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是不单单是有技艺的厨师,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底蕴,有专业素质的厨师。

现代市场上出现的情况:

一、缺乏有知识的专业人才。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最求的不只是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也就给传统厨师上了一个瓶颈,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者聘请专业人才。这就给这个专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二、陈旧的厨房管理。现在厨房普遍的一个弊端,员工素质、文化普遍低下,不愿接受文化知识,单纯最求技艺上的东西,很难有突出的创新改革。以及单纯地做好自身的工作,没有灵动地为酒店创造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这就是厨房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就像跟酒店脱节,无法接受酒店的企业文化。这便需要厨房管理这方面的人才,带动厨房管理形成一套新型管理,与酒店接轨。

三、新一代人才的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对比与传统厨师,这个专业的学生多了更多理论性强、科学性强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技艺上,目前烹饪教育人才缺乏专业导师,技艺方面大多聘请行业上的老厨师作为教师,他们的技艺固然是好,但是授予的菜肴和方法没能与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达成科学性的结合。这就需要烹饪专业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够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达成技艺与科学理论的一个结合授予新一代的烹饪专业学生。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很明显地说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上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个人认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发展有三个方向:培养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

很明显,我指出的三个方向都离不开厨师,因为我想,我们学的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技艺,但是发展到今天,单纯的技艺是不能满足需求,要做个一个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技艺还是基础,做到技艺与专业科学理论知识的结合让我们更有说服力,市场很大,需要我们去开拓。

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为什么要这个与其它两个方向不同,要强调技艺精湛呢?我认为:针对上述点阐述的弊端,“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我们要以一股新生的力量闯进传统厨房,技艺是我们的先锋队,只有在技艺上得到肯定,我们不仅能科学地在技艺上将菜肴创新,运用广阔的见识在菜肴美观上创新,更能将营养知识渗入其中,做到菜肴的营养搭配,针对不同群体的营养方案。做出一个新兴的菜肴评价标准:色、香、味、型、营养面面具备。

管理型厨师。现代厨房管理需要一套新的理念。造就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措施:完善制度。对于现代酒店,严格的制度是企业成功的一半,制度建立起来后,根据运作情况来逐步完善,明确厨工的奖罚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了避免制度流于形式,还要加强督查力度,设置督查管理人员。改正大多数厨房有安排,无落实的管理通病,确保日常工作严格按规定执行,使厨房工作重安排、严落实。厨房的规章制度是厨工工作的指导,规定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督查办法后,再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时就有章可循了。创造化的劳动组织。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必须做到有机地结合,否则便会一盘散沙。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使员工做到职责分明、能位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一个精干、有序、高效的劳动组织。措施:明确岗位责职,厨房各部门的主管、领班要配备好,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职。根据厨师的特点,决定各岗位的人员安排和调动,使之协调、和谐工作。也能使厨房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创造“自动自发”的人事环境。人的管理的实质,并非“管人”,而在于“得人”,谋求人和事的配合。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企业失去人才和人心,哪怕企业资金再雄厚、设备再先进,也必然导致惨败。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良好的人事环境,使厨房员工安心工作、乐于工作,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措施:实行“无情管理,有情”。在教育厨工遵纪守法的同时,要做好厨工的思想工作,应经常聊天谈心,上级要经常关心下属,相互建立感情,并尽量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厨工树立起为一切为了酒店的服务理念。对于表现好的厨工一定要给予表扬,对于不守纪律有损酒店形象和利益者给予批评教育,做到奖罚分明,使厨工心情舒畅,工作有劲,感到厨房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因为市场上缺乏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那么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招生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实用性强,市场上极其缺乏,要将现代厨房做出新的改革,他们是大的力量,那么这种类型的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地有机结合,创造出一套新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系统,那么不久,厨房业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又将有一次飞跃性的进步。

我爱我的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这三年来他教我做人看问题,它让我学习到的不单只是烹饪方面的知识与技艺,更多的是我学会从更高的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个专业尚有很大的空间,他的进步和发展会带领厨房业进入一个新的局面,让出现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当然,这也只是我这个刚进入的牛犊的一点感言,一点自己的看法。

篇2

经历残酷的高考选拔,而进入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之际,正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时候了。学院给我们安排了一次毕业实习,在实习前我做了一次关于农村消费者及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经过此次的调查,不仅让我真切的了解到了云南省宾川县周边农村食品情况,而且为我的毕业实习指明了方向,将给我以后的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一、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食品的包装到食品的贮藏,各环节都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但当城市对于食品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农村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利用这次实习的机会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对农村的食品安全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实际作的同时,给了把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提示我个人的能力。

此次调查是以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为中心点展开的。调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进户与农村居民聊天,然后总结归纳到调查表上;而另一部分则是直接由农村居民填写调查表。

二、地区认识

我这次实习的地方是宾川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我去报到后,通过征求建议以及实际情况,我选择调查的地点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以及到当地了解情况,对文井镇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井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24个村民委员会304个村民小组18840户、712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6人,易地7569人。有汉、彝、苗、傣、白、哈尼等20种少数民族总耕地面积8695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茶叶、蚕桑、核桃、花生、油菜,冬早蔬菜为主。按照全镇“一村一品,一组一特色,一户一重点”的经济发展思路,文井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培育壮大了甘蔗蚕桑烤烟畜牧茶叶核桃等产业。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出了烤烟、蚕桑等规模较大、增收明显的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744。98万元,比上年增加3675。47万元,增长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比上年增加604元,增长30。6%。粮食总产量2。8万吨,人均有粮473公斤。

三、调查经历

此次调查是九月中旬进行的,为期四天,包括下乡走访,咨询、查询资料、整理材料四个环节。其中主要是下乡走访。走访的站是到文井镇孟村市场,碰到了一个热心且文化程度较高的阿姨,所以我的次尝试就是在这样的幸运中进行的,当然接下来的调查就没有起初的那么顺利了,但整体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使我了解到文井镇真实的食品安全的情况。在走访过程中,进户调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户农家,开始不让我进他家门,当我亮出校徽、说明来意后,他们便热情地接待了我。没想到在那农家院子里的小凳上我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真诚的交流,是我平生次那么深刻的感受到农民的朴实,使我难以忘怀。

四、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内容,分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两个方面。

(一)农村市场食品安全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以孟村市场为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市场基础设施简陋,没有分类筒,一些车的存在,这些也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一定的联系,且交易场所简陋乱;

2、蔬果等产品几乎都是自产自销,所以这里的大部分食品上市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卫生检查,买家也以当地居民为主;

3、大部分农民没有要进行卫生检查的意识;

4、据反映,市场的卫生监督检查非常少,每年一两次。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还有工作力度的薄弱;还因为农村市场相对较偏避狭小而且分散,一般几百平方米,所处地也离管理中心较远,所以在管理上是十分欠缺的。

(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

农村消费者的调查整理了十份具有代表性的问卷,囊括各行各业,有农村人口中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医务人员、初中老师、村委委员等,也包括文化素质较低的菜农、商贩等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工作力度需加强。

主要表现为在和农民沟通的形式上需要改变。大部分的农民都对工作不太信任,对的法律法规等等也不了解,于是有些农民就产生了对的情绪。在调查问卷中食品投诉一栏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不投诉,认为部分不能吃苦,不愿意深入到乡下来。工作需加强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大部分人表示,有些知识他们确实不知道,但如果愿意多花精力来宣传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他们是非常乐意了解;二是管理力度,混乱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变质过期的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这些方面也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安全卫生意识有所加强。

在孟家市场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生熟菜版的分开、食品的选择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消费者不像过去一样只是为了价格的便宜,如今更多的是侧重于食品质量的保证。近一年内,家庭人员事物中毒的现象也几乎是没有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农村市场中对于食品的关注相对于以前是有很大提高的。

3、农业技术指导需继续增强。

相对于前几年,在农兽的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买喷洒剂的地方一般为农业技术站,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也有些做的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技术人员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食品市场是一个急需医治的场所,市场情况比较混乱,且市场的规模一般也是自给自足一类。但值得欣慰的是工业污染源比较少,所以农村食品有着它独特的绿,但没有工业产业的支撑,也是农村发展的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整体来说,要改善农村食品市场是要和共同努力的,希望能一起携手共创未来,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提高。

五、调查建议

1、在农村的宣传活动形式上应有所改变,应该更适应农村人口这个群体,更注重群体特色,而不能只单单的以在城市宣传的方法套用到农村中。据调查所知,方面做了很多宣传性的工作,但是在农民方面来说,他们觉得没有接受到什么知识性的指示,这是一个与农民之间的“代沟”问题。所以具体的宣传应该在对当地情况、人口素质等有一定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那样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2、食品包装袋的保质期印制需要更加规范、更加简单易辨。在调查过程中,走访的几个小食品店中,有小部分食品的保质期很难找到,有些就算能找到,也难以辨认。这个问题也不仅是存在于农村,在城市中也有存在,特别是有的保质期印的地方特别偏僻而且不太清晰,给消费者的感觉就不太踏实了。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规划,规定一下保质期的标定方法、标志地点等等。

3、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需加强,在进货的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卫生这一关。在农村地区,虽然大家都想吃有保障的食品,但是当那些过期或劣质的食品流入市场,由于大多数是带着廉价的面具,在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些食品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对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流入消费市场之前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投入更加大的人力物力。

4、部分应该要对某些较小的投诉更加重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不愿把自己在食品或其他方面权益受损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应,这些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据笔者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正是这些部门不重视农民投诉的小问题的情况,构成了农民对的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谓,麻雀虽小,五俱全,也就是问题虽小,但实实在在关系着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大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是小事化了,而直到出了什么人命大案了才做出剧烈的反应。这从一部分也反映了的能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有些投诉虽小,但部门应该仍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们不仅是投诉,而更多的是对部门的一种信任,也是农民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体现。

5、食品安全卫生与生育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进户调查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是二到三个孩子,甚至更多,虽然这些与食品卫生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孩子数量的众多不仅影响到农村素质教育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食品的发展,必然说比如说一个家庭的人口过多,就会导致这个家庭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降低,而去追求价格的低廉等等。同时家庭人口较多,导致的整体素质不高,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影响到他们对食品的要求,因为没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和想法。

六、实习体会和感受

经历了几天的调查,不仅获得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学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把自己从学校生活中美好的自我想象空间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可想象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情况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敲击着心灵。

我决定在监督局实习时,申请做关于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一来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二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农村食品安全的改善做出一点贡献,让自己成为一个对有用的人。

篇3

与化学专业相比,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宜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知识的体系组成

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包括精细化学品,无机化学品,物化学,应用电化学,应用光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分析化学等。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学业发展方向。增加应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并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把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

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宜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教学体系,以基础服务于专业,才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打破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理工分离的传统,突破四大化学壁垒,对其内容进行利用重组,优化与更新,建立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理工融合的教学新体系。开课顺序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并增设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过程与开发、概念设计、化工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体系可将其中交叉部分进行融合,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为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加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和化工见习。一些高校正在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完成校内学习,用1年时间到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二、21世纪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发展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中,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自学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单纯讲授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设相应的化学实验,要尽可能地涉及当前应用化学发展趋势,内容要有创新性;兼顾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并考虑实践性、安全性的因素。

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书写环境比黑板更丰富,并可利用网上成果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性加强。对于化工课程而言,因学生在学习时,既没有先导课,又无后继课,许多化工设备也没有见过,仅靠示意图很难把设备内部结构搞清楚,学生的兴趣不大,多媒体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正从传统意义的化学化工领域向材料、生命、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化学专业以其渗透性、综合性、边缘性及鲜明的应用特点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言,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化学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是一种接触实际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了解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本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

化工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化工企业内进行的。由于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在易燃、易炸、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中进行的,稍不注意就会有受伤或者生命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联系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工艺、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方案,不仅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四、传统化工生产到现代化工生产的转变

化学反应在实验室进行与化工大生产是同样的原理,但实验室反应与化工大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方便于管理及各个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精制单元、催化剂单元、聚合单元、粉料输送单元、干燥单元、造粒单元、混合单元及公用设施单元。合成单元又分别由反应釜、送料泵及输送管道等常规设备组成。通过熟悉工艺,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理论用于实验室合成与化工生产间的关系与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通常是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在厂房中完成。但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都安装在露天,管道错综复杂,烟筒高耸,生产现场基本看不到工人,这与同学们脑海中的车间概念截然不同。露天运转的设备又必须具备耐各种腐蚀的性能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因此,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生产工人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控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尽管在现场控很少,但技术人员在控制室里却要求要有极强的业务水平及心。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控制部件。同学们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所必须的心有了深入的认识。

五、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应用化学与其它专业在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上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适应对人才不同需求。因此,应用化学专业应该建设成一个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和知识面广的专业。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有动手能力,没有科研创新能力是不适应未来工作需要,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篇一: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急需大批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然而,与中职学校“出口旺”相对应的是“进口难”、“人难招”。究其原因既有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生源逐年下滑等客观因素,也有职业学校自身的宣传、办学条件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管理规范等问题。为此,我们针对中职学校招生问题进行了调研,以便查找影响当前中职学校招生的主要问题,共同探索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的xx大指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提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达到1:1的要求,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平衡发展,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有更大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领域落实,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广大群众关注的重要工作。其凸显的问题亟待解决,以保证招生工作正常、规范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本次调研活动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职教学会的组织指导下,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中职学校、初中学校、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1个半月,我们抽样调查了企业3家,深入各级各类学校23所,召开座谈会16次,组织学生、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542人次(其中学生346人,家长196人),走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10余个。根据调研方案,我们对收集的问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现将我市当前中职招生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作如下报告:

一、中职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逐年减少

1.出生率下降,形成适龄学生自然减少。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自然人口的减少,使得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适龄学生数量较往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从表1-1中数据表明,从2007年~2011年近5年间,小学招生数大约下降1.9万人。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2.初中毕业生生源自然流失(见表1-1)。以2011年招生为例,统计的初中生生源应为2008年初中招生数约47万人,而这个数字是七年级时统计的,当到了九年级毕业时这个数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流失了,今年实际在校的初中生源约42万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到初三毕业时学生的流失量约5万人。据此推断2012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约38万人,2013年初中毕业生约35万人,2014年初中毕业生约32万人。造成了各级招生出入较大。同时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大部分家长还是偏向于选择让孩子读高中,这就对原本萎缩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高中招生规模持续高位运行,普职比例失衡

去年的中职与高中招生比例达:43.94:56.06(1:1.28)(见表1-2)。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三)职校缺乏特色,专业过于重复

本次调研我们通过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的前10个专业中可以看出,排在重复设置位的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46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88.46%,排在重复设置第十位的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24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46.15%。

以上是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统计出的前10个专业的开设情况

(四)不实宣传较多,恶性竞争加剧

1.教育资源异化,生源数量减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等因素,致使条件较的学校进行虚假宣传。特别是当前的部分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以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了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蒙蔽学生家长,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其他优质资源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

2.虚假宣传的结果,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将所有的中职学校混为一谈,认为中职学校都不值得选择。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优质职教资源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难度,恶性竞争加剧。

(五)招生执行不严,地方保护极为盛行

1.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短缺,致使各学校盲目扩大规模。职业学校收费标准和生均拨款标准,迄今为止已有10余年的时间,同时,在实行减免部分中职生学费和各学校退休职工生活补贴相关政策的同时,加重了职业学校的负担,职业学校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扩大规模也是各学校不得已的增加办学经费的一条途径。

2.各级招生偏高,完成难度大、任务重。由于当前的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致使初中阶段流失率较高。因此,各级部门所依据前期的统计数据所制定的招生与实际生源数量有所异,完成难度大、任务重。

3.相当部分区县本位主义太强,地方保护方式多、力度大。主要方式有:直接向初中学校下达招生任务;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

二、影响当前中职招生的因素及原因

(一)环境的影响

1.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本次调研通过对参加调查196人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有94%的家长认为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能够支撑,家长还是希望小孩就读普通高中。

2.就业体系不完善。未严格实施劳动准入制,致使部分企业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与普通农民工或初中毕业生同工同酬,没有实施异化的分配。

3.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存在的偏见。上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生”,因此,认为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就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二)生源主体综合素质的影响

1.家长和学生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和学生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上立足,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

2.家长素质和外出务工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大都在外地务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得不到家长对升学问题的指导。

3.学生及家长过分信任和依赖中学老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畅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及家长把本应该自己做主的选择权,交给了初中老师,其中主要是班主任,从而使一线班主任成为掌握中职生源的主要力量。

4.学生基础条件,入学目的不明确,损伤职业学校形象。中职学校学生多数属于“双生”,因此,自觉学习和服从管理的意识,流失,反过来对各职业学校造成较大负面效应。

(三)地方保护,招生大战升级

1.以规范中职招生为理由,建立了的严密的地方保护体系,区外中职学校招生形势非常严峻。在招生过程中,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实行 “内外有别”的政策,不管本地职业学校条件和容纳程度,将本地职业学校的招生作为行政任务,外加经济奖惩落实下去,外地的中职学校却被拒之门外。例如:《重庆市XXX教育委员会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的通知X教发〔2011〕184号》中这样描述:“为切实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加大招生管理力度,强化对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和生源学校送生工作的考核,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1号)和《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送生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4号)的精神,结合目前我区中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按照普职教育发展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现将2011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下达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建立了严密的中职生源地方保护体系。

2.各区县有关部门通过制定严厉的送生政策,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为了保证本地中职学校的生源,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任务下达给各初中学校。通过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方式,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的考核和业绩挂钩,而则再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九年级班主任,明确规定一个班级必须有几名学生送到本地某职校,如完不成招生指标则扣发绩效工资等,甚至调离工作岗位,迫使班主任私下给本班学生做思想工作,报考本地区职业学校。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

3.无视上级政策,不顾学生权利,屏蔽招生信息。在招生的公布和学校的宣传上,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全市统一的招生宣传资料,一律被丢掷一旁。各初中学校对外地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采取不接待、不支持、不理睬、的态度,甚至出现了明令学生不得接、不得看非本地指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宣传材料。个别地区由门相关人员蹲点坐阵,严查本地区以外的学校在本地区进校招生宣传,只给本地的职业学校提供宣传机会。另外对上级制定的中职招生政策不宣传,印发的招生、报考指南被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学扣压,使考生不了解招生政策,不知道招生学校,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据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很多新生在被问到“你是如何知道我校的”这一问题时,大多表示是通过亲戚朋友得知。

4.滥用权力,统揽生源,获取利益。个别地方利用得天独厚的权力,表面打着规范的幌子,实质干着生源买卖的生意。很多中学采取限定考生选报志愿范围的办法,只允许考生填报本地区所属的高中和职业学校,有的中学由老师代生填报中考志愿,更有甚者私自更改考生填报志愿的内容,影响考生的正常录取。有的中学以报考自己指定的高中、中职学校为条件,扣押学生准考证、,致使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选择的学校。还有的中学考生就读与自己有经济利益的职业学校,谋取不正当利益,牺牲考生的前途。

(四)生源数量与招生规模失调是引发招生大战的主要根源

在我市初中生源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而我市在招生的制定中,未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分配普高和中职招生,普通高中也还在逐年扩招、高位运行,挤压中职生源。加之整个的观念,致使中职生源快速下滑。因此,造成了一方面中职生源数量在逐年递减,而另一方面的各中职学校生源需求却在逐年增加。这就直接导致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生源“供不应求”、“僧多粥少”,是直接导致生源大战的主要根源。制约了优质资源中职学校发展。

(五)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建设因素影响

1.招生工作本身缺乏规范管理,秩序混乱,负面影响大。招生工作中各中职学校采用各种手段无序竞争,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招生。招生时间无限制、招生数量不控制、招生宣传无节制、招生手段花样繁多、招生收费标准似无定数。从而扰乱了招生秩序,加剧了职业学校的恶意竞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损害了职业学校形象

2.职业学校本身还较为缺乏特色,内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影响力还不够。表现在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办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技能有限,难以在上顶岗立足;学校的运作机制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等等。

3.招生成本极高,招生策略急功近利,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从本次调研的各类型中职学校情况看:除已经按照基础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中职学校招生成本较低(一般成本在1000元/生以下),其余中职学校一般在1000~1600元左右。个别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为招生往往不惜血本,投入巨额资金,招生成本有的甚至高达2000~3000元左右。这些成本主要是有:通讯费、交通费、接待费、资料费、媒体广告费、其他宣传费等。而职业教育收费标准本来就偏低,再互相压价,“生源大战”同时再行“价格大战”,使各校的实际收入每况愈下,如果再算上部分高分考生和部分生免交、少交的学杂费,学校的收益状况则更严峻。过高的招生成本,过低的收益,使许多学校陷于尴尬境地。个别学校特别是以赢利为办学目的的学校,往往通过缩短学制或者减少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等教学内容,来减少运行成本,致使中职学校索性变性为“中介机构”,基本上只做“招进去”、“送出来”,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进一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形象。

4.生源素质低下,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那些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是中考都不参加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典型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的“双生”。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都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反而成效却并不明显,认可度还不太高。

三、对中职招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在全市范围内,制定合理的招生

1.根据高中阶段生源总体情况,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制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平衡发展的招生。

2.根据目前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确定各学校每年可实施性的招生。

(二)应加大对全市各区县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统筹、监督与考核,积极推进招生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发扬大职教精神,废除地方保护主义, 真正实现重庆职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职招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中职招生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屏蔽,使考生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中职招生政策和招生学校的真实情况;建立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推广考生网上填报志愿,打破地方保护的限制,使考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报学校,帮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学校,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实现阳光招生。

(三)全市实行统一的招生资助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的链接

在逐步实施中职生免费政策的同时,特别是要做好当前中职学生减、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影响的问题。在积极推行中职学生更大范围内的减、免费政策的同时,充分保障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学校—多赢的格局。

(四)加大对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源供求失衡

建议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对各类型的职业学校进行评定、整合、淘汰,逐步优化职教资源,以平衡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

(五)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促使中职学校做特、做精

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史,当前专业格局以及学校所在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加强对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职业学校做特、做精。增强学校竞争力。

(六)加大中高职衔接办学推进力度、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完善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办学力度,打通学生从中职生-高职专科生-高职本科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道,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增强中职吸引力。

(七)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树立中职教育的良好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保证学校现有办学经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收费项目、增加生均拨款、投入专项资金等方式,来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

2.特别是要加大对一部分特色突出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提升学校内涵,使中职学校特色办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办成一批影响力强、效应大的学校,形成龙头和辐射效应,带动中职学校发展,增强中职教育的影响力,提升中职教育的形象。

(八)职业学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做到强内涵、树形象、做特色,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发展

1.各职业学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内部管理,做出学校特色。

2.根据学校自身条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招生和目标。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3.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未来。要规范招生管理和宣传,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也摆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一些新进展。《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只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支持的办学机制,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招生秩序,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有序而又好又快地发展,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二: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中职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湖北省的中职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58.4%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近两成为高中生源,两成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往届生多为打工后又回到中职学习的。

多数中职学生家庭地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中职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生。

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热情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 #报告# 导语】要做专业的调查报告,你知道怎么做才好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大学报告,仅供参考!

篇1

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粤东地区一所开办烹饪专业的高校,在广东省有三所——湛江师范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这将传统的烹饪人才提升了一个档次。古人云:君子远庖厨。如今烹饪专业也提升到了大学这个层次,需要通过高考这个门槛才能接受教育,明显地指出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是不单单是有技艺的厨师,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底蕴,有专业素质的厨师。

现代市场上出现的情况:

一、缺乏有知识的专业人才。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最求的不只是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也就给传统厨师上了一个瓶颈,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者聘请专业人才。这就给这个专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二、陈旧的厨房管理。现在厨房普遍的一个弊端,员工素质、文化普遍低下,不愿接受文化知识,单纯最求技艺上的东西,很难有突出的创新改革。以及单纯地做好自身的工作,没有灵动地为酒店创造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这就是厨房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就像跟酒店脱节,无法接受酒店的企业文化。这便需要厨房管理这方面的人才,带动厨房管理形成一套新型管理,与酒店接轨。

三、新一代人才的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对比与传统厨师,这个专业的学生多了更多理论性强、科学性强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技艺上,目前烹饪教育人才缺乏专业导师,技艺方面大多聘请行业上的老厨师作为教师,他们的技艺固然是好,但是授予的菜肴和方法没能与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达成科学性的结合。这就需要烹饪专业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够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达成技艺与科学理论的一个结合授予新一代的烹饪专业学生。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很明显地说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上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个人认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发展有三个方向:培养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

很明显,我指出的三个方向都离不开厨师,因为我想,我们学的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技艺,但是发展到今天,单纯的技艺是不能满足需求,要做个一个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技艺还是基础,做到技艺与专业科学理论知识的结合让我们更有说服力,市场很大,需要我们去开拓。

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为什么要这个与其它两个方向不同,要强调技艺精湛呢?我认为:针对上述点阐述的弊端,“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我们要以一股新生的力量闯进传统厨房,技艺是我们的先锋队,只有在技艺上得到肯定,我们不仅能科学地在技艺上将菜肴创新,运用广阔的见识在菜肴美观上创新,更能将营养知识渗入其中,做到菜肴的营养搭配,针对不同群体的营养方案。做出一个新兴的菜肴评价标准:色、香、味、型、营养面面具备。

管理型厨师。现代厨房管理需要一套新的理念。造就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措施:完善制度。对于现代酒店,严格的制度是企业成功的一半,制度建立起来后,根据运作情况来逐步完善,明确厨工的奖罚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了避免制度流于形式,还要加强督查力度,设置督查管理人员。改正大多数厨房有安排,无落实的管理通病,确保日常工作严格按规定执行,使厨房工作重安排、严落实。厨房的规章制度是厨工工作的指导,规定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督查办法后,再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时就有章可循了。创造化的劳动组织。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必须做到有机地结合,否则便会一盘散沙。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使员工做到职责分明、能位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一个精干、有序、高效的劳动组织。措施:明确岗位责职,厨房各部门的主管、领班要配备好,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职。根据厨师的特点,决定各岗位的人员安排和调动,使之协调、和谐工作。也能使厨房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创造“自动自发”的人事环境。人的管理的实质,并非“管人”,而在于“得人”,谋求人和事的配合。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企业失去人才和人心,哪怕企业资金再雄厚、设备再先进,也必然导致惨败。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良好的人事环境,使厨房员工安心工作、乐于工作,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措施:实行“无情管理,有情”。在教育厨工遵纪守法的同时,要做好厨工的思想工作,应经常聊天谈心,上级要经常关心下属,相互建立感情,并尽量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厨工树立起为一切为了酒店的服务理念。对于表现好的厨工一定要给予表扬,对于不守纪律有损酒店形象和利益者给予批评教育,做到奖罚分明,使厨工心情舒畅,工作有劲,感到厨房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因为市场上缺乏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那么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招生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实用性强,市场上极其缺乏,要将现代厨房做出新的改革,他们是大的力量,那么这种类型的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地有机结合,创造出一套新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系统,那么不久,厨房业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又将有一次飞跃性的进步。

我爱我的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这三年来他教我做人看问题,它让我学习到的不单只是烹饪方面的知识与技艺,更多的是我学会从更高的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个专业尚有很大的空间,他的进步和发展会带领厨房业进入一个新的局面,让出现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当然,这也只是我这个刚进入的牛犊的一点感言,一点自己的看法。

篇2

经历残酷的高考选拔,而进入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之际,正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时候了。学院给我们安排了一次毕业实习,在实习前我做了一次关于农村消费者及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经过此次的调查,不仅让我真切的了解到了云南省宾川县周边农村食品情况,而且为我的毕业实习指明了方向,将给我以后的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一、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食品的包装到食品的贮藏,各环节都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但当城市对于食品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农村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利用这次实习的机会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对农村的食品安全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实际作的同时,给了把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提示我个人的能力。

此次调查是以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为中心点展开的。调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进户与农村居民聊天,然后总结归纳到调查表上;而另一部分则是直接由农村居民填写调查表。

二、地区认识

我这次实习的地方是宾川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我去报到后,通过征求建议以及实际情况,我选择调查的地点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以及到当地了解情况,对文井镇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井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24个村民委员会304个村民小组18840户、712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6人,易地7569人。有汉、彝、苗、傣、白、哈尼等20种少数民族总耕地面积8695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茶叶、蚕桑、核桃、花生、油菜,冬早蔬菜为主。按照全镇“一村一品,一组一特色,一户一重点”的经济发展思路,文井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培育壮大了甘蔗蚕桑烤烟畜牧茶叶核桃等产业。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出了烤烟、蚕桑等规模较大、增收明显的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744。98万元,比上年增加3675。47万元,增长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比上年增加604元,增长30。6%。粮食总产量2。8万吨,人均有粮473公斤。

三、调查经历

此次调查是九月中旬进行的,为期四天,包括下乡走访,咨询、查询资料、整理材料四个环节。其中主要是下乡走访。走访的站是到文井镇孟村市场,碰到了一个热心且文化程度较高的阿姨,所以我的次尝试就是在这样的幸运中进行的,当然接下来的调查就没有起初的那么顺利了,但整体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使我了解到文井镇真实的食品安全的情况。在走访过程中,进户调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户农家,开始不让我进他家门,当我亮出校徽、说明来意后,他们便热情地接待了我。没想到在那农家院子里的小凳上我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真诚的交流,是我平生次那么深刻的感受到农民的朴实,使我难以忘怀。

四、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内容,分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两个方面。

(一)农村市场食品安全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以孟村市场为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市场基础设施简陋,没有分类筒,一些车的存在,这些也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一定的联系,且交易场所简陋乱;

2、蔬果等产品几乎都是自产自销,所以这里的大部分食品上市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卫生检查,买家也以当地居民为主;

3、大部分农民没有要进行卫生检查的意识;

4、据反映,市场的卫生监督检查非常少,每年一两次。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还有工作力度的薄弱;还因为农村市场相对较偏避狭小而且分散,一般几百平方米,所处地也离管理中心较远,所以在管理上是十分欠缺的。

(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

农村消费者的调查整理了十份具有代表性的问卷,囊括各行各业,有农村人口中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医务人员、初中老师、村委委员等,也包括文化素质较低的菜农、商贩等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工作力度需加强。

主要表现为在和农民沟通的形式上需要改变。大部分的农民都对工作不太信任,对的法律法规等等也不了解,于是有些农民就产生了对的情绪。在调查问卷中食品投诉一栏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不投诉,认为部分不能吃苦,不愿意深入到乡下来。工作需加强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大部分人表示,有些知识他们确实不知道,但如果愿意多花精力来宣传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他们是非常乐意了解;二是管理力度,混乱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变质过期的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这些方面也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安全卫生意识有所加强。

在孟家市场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生熟菜版的分开、食品的选择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消费者不像过去一样只是为了价格的便宜,如今更多的是侧重于食品质量的保证。近一年内,家庭人员事物中毒的现象也几乎是没有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农村市场中对于食品的关注相对于以前是有很大提高的。

3、农业技术指导需继续增强。

相对于前几年,在农兽的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买喷洒剂的地方一般为农业技术站,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也有些做的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技术人员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食品市场是一个急需医治的场所,市场情况比较混乱,且市场的规模一般也是自给自足一类。但值得欣慰的是工业污染源比较少,所以农村食品有着它独特的绿,但没有工业产业的支撑,也是农村发展的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整体来说,要改善农村食品市场是要和共同努力的,希望能一起携手共创未来,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提高。

五、调查建议

1、在农村的宣传活动形式上应有所改变,应该更适应农村人口这个群体,更注重群体特色,而不能只单单的以在城市宣传的方法套用到农村中。据调查所知,方面做了很多宣传性的工作,但是在农民方面来说,他们觉得没有接受到什么知识性的指示,这是一个与农民之间的“代沟”问题。所以具体的宣传应该在对当地情况、人口素质等有一定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那样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2、食品包装袋的保质期印制需要更加规范、更加简单易辨。在调查过程中,走访的几个小食品店中,有小部分食品的保质期很难找到,有些就算能找到,也难以辨认。这个问题也不仅是存在于农村,在城市中也有存在,特别是有的保质期印的地方特别偏僻而且不太清晰,给消费者的感觉就不太踏实了。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规划,规定一下保质期的标定方法、标志地点等等。

3、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需加强,在进货的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卫生这一关。在农村地区,虽然大家都想吃有保障的食品,但是当那些过期或劣质的食品流入市场,由于大多数是带着廉价的面具,在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些食品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对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流入消费市场之前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投入更加大的人力物力。

4、部分应该要对某些较小的投诉更加重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不愿把自己在食品或其他方面权益受损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应,这些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据笔者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正是这些部门不重视农民投诉的小问题的情况,构成了农民对的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谓,麻雀虽小,五俱全,也就是问题虽小,但实实在在关系着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大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是小事化了,而直到出了什么人命大案了才做出剧烈的反应。这从一部分也反映了的能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有些投诉虽小,但部门应该仍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们不仅是投诉,而更多的是对部门的一种信任,也是农民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体现。

5、食品安全卫生与生育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进户调查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是二到三个孩子,甚至更多,虽然这些与食品卫生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孩子数量的众多不仅影响到农村素质教育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食品的发展,必然说比如说一个家庭的人口过多,就会导致这个家庭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降低,而去追求价格的低廉等等。同时家庭人口较多,导致的整体素质不高,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影响到他们对食品的要求,因为没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和想法。

六、实习体会和感受

经历了几天的调查,不仅获得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学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把自己从学校生活中美好的自我想象空间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可想象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情况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敲击着心灵。

我决定在监督局实习时,申请做关于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一来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二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农村食品安全的改善做出一点贡献,让自己成为一个对有用的人。

篇3

与化学专业相比,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宜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知识的体系组成

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包括精细化学品,无机化学品,物化学,应用电化学,应用光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分析化学等。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学业发展方向。增加应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并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把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

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宜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教学体系,以基础服务于专业,才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打破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理工分离的传统,突破四大化学壁垒,对其内容进行利用重组,优化与更新,建立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理工融合的教学新体系。开课顺序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并增设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过程与开发、概念设计、化工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体系可将其中交叉部分进行融合,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为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加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和化工见习。一些高校正在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完成校内学习,用1年时间到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二、21世纪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发展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中,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自学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单纯讲授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设相应的化学实验,要尽可能地涉及当前应用化学发展趋势,内容要有创新性;兼顾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并考虑实践性、安全性的因素。

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书写环境比黑板更丰富,并可利用网上成果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性加强。对于化工课程而言,因学生在学习时,既没有先导课,又无后继课,许多化工设备也没有见过,仅靠示意图很难把设备内部结构搞清楚,学生的兴趣不大,多媒体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正从传统意义的化学化工领域向材料、生命、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化学专业以其渗透性、综合性、边缘性及鲜明的应用特点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言,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化学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是一种接触实际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了解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本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

化工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化工企业内进行的。由于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在易燃、易炸、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中进行的,稍不注意就会有受伤或者生命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联系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工艺、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方案,不仅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四、传统化工生产到现代化工生产的转变

化学反应在实验室进行与化工大生产是同样的原理,但实验室反应与化工大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方便于管理及各个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精制单元、催化剂单元、聚合单元、粉料输送单元、干燥单元、造粒单元、混合单元及公用设施单元。合成单元又分别由反应釜、送料泵及输送管道等常规设备组成。通过熟悉工艺,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理论用于实验室合成与化工生产间的关系与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通常是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在厂房中完成。但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都安装在露天,管道错综复杂,烟筒高耸,生产现场基本看不到工人,这与同学们脑海中的车间概念截然不同。露天运转的设备又必须具备耐各种腐蚀的性能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因此,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生产工人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控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尽管在现场控很少,但技术人员在控制室里却要求要有极强的业务水平及心。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控制部件。同学们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所必须的心有了深入的认识。

五、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应用化学与其它专业在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上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适应对人才不同需求。因此,应用化学专业应该建设成一个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和知识面广的专业。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有动手能力,没有科研创新能力是不适应未来工作需要,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篇一: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急需大批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然而,与中职学校“出口旺”相对应的是“进口难”、“人难招”。究其原因既有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生源逐年下滑等客观因素,也有职业学校自身的宣传、办学条件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管理规范等问题。为此,我们针对中职学校招生问题进行了调研,以便查找影响当前中职学校招生的主要问题,共同探索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的xx大指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提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达到1:1的要求,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平衡发展,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有更大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领域落实,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广大群众关注的重要工作。其凸显的问题亟待解决,以保证招生工作正常、规范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本次调研活动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职教学会的组织指导下,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中职学校、初中学校、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1个半月,我们抽样调查了企业3家,深入各级各类学校23所,召开座谈会16次,组织学生、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542人次(其中学生346人,家长196人),走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10余个。根据调研方案,我们对收集的问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现将我市当前中职招生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作如下报告:

一、中职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逐年减少

1.出生率下降,形成适龄学生自然减少。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自然人口的减少,使得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适龄学生数量较往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从表1-1中数据表明,从2007年~2011年近5年间,小学招生数大约下降1.9万人。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2.初中毕业生生源自然流失(见表1-1)。以2011年招生为例,统计的初中生生源应为2008年初中招生数约47万人,而这个数字是七年级时统计的,当到了九年级毕业时这个数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流失了,今年实际在校的初中生源约42万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到初三毕业时学生的流失量约5万人。据此推断2012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约38万人,2013年初中毕业生约35万人,2014年初中毕业生约32万人。造成了各级招生出入较大。同时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大部分家长还是偏向于选择让孩子读高中,这就对原本萎缩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高中招生规模持续高位运行,普职比例失衡

去年的中职与高中招生比例达:43.94:56.06(1:1.28)(见表1-2)。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三)职校缺乏特色,专业过于重复

本次调研我们通过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的前10个专业中可以看出,排在重复设置位的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46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88.46%,排在重复设置第十位的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24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46.15%。

以上是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统计出的前10个专业的开设情况

(四)不实宣传较多,恶性竞争加剧

1.教育资源异化,生源数量减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等因素,致使条件较的学校进行虚假宣传。特别是当前的部分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以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了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蒙蔽学生家长,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其他优质资源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

2.虚假宣传的结果,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将所有的中职学校混为一谈,认为中职学校都不值得选择。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优质职教资源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难度,恶性竞争加剧。

(五)招生执行不严,地方保护极为盛行

1.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短缺,致使各学校盲目扩大规模。职业学校收费标准和生均拨款标准,迄今为止已有10余年的时间,同时,在实行减免部分中职生学费和各学校退休职工生活补贴相关政策的同时,加重了职业学校的负担,职业学校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扩大规模也是各学校不得已的增加办学经费的一条途径。

2.各级招生偏高,完成难度大、任务重。由于当前的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致使初中阶段流失率较高。因此,各级部门所依据前期的统计数据所制定的招生与实际生源数量有所异,完成难度大、任务重。

3.相当部分区县本位主义太强,地方保护方式多、力度大。主要方式有:直接向初中学校下达招生任务;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

二、影响当前中职招生的因素及原因

(一)环境的影响

1.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本次调研通过对参加调查196人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有94%的家长认为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能够支撑,家长还是希望小孩就读普通高中。

2.就业体系不完善。未严格实施劳动准入制,致使部分企业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与普通农民工或初中毕业生同工同酬,没有实施异化的分配。

3.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存在的偏见。上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生”,因此,认为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就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二)生源主体综合素质的影响

1.家长和学生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和学生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上立足,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

2.家长素质和外出务工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大都在外地务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得不到家长对升学问题的指导。

3.学生及家长过分信任和依赖中学老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畅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及家长把本应该自己做主的选择权,交给了初中老师,其中主要是班主任,从而使一线班主任成为掌握中职生源的主要力量。

4.学生基础条件,入学目的不明确,损伤职业学校形象。中职学校学生多数属于“双生”,因此,自觉学习和服从管理的意识,流失,反过来对各职业学校造成较大负面效应。

(三)地方保护,招生大战升级

1.以规范中职招生为理由,建立了的严密的地方保护体系,区外中职学校招生形势非常严峻。在招生过程中,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实行 “内外有别”的政策,不管本地职业学校条件和容纳程度,将本地职业学校的招生作为行政任务,外加经济奖惩落实下去,外地的中职学校却被拒之门外。例如:《重庆市XXX教育委员会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的通知X教发〔2011〕184号》中这样描述:“为切实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加大招生管理力度,强化对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和生源学校送生工作的考核,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1号)和《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送生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4号)的精神,结合目前我区中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按照普职教育发展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现将2011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下达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建立了严密的中职生源地方保护体系。

2.各区县有关部门通过制定严厉的送生政策,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为了保证本地中职学校的生源,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任务下达给各初中学校。通过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方式,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的考核和业绩挂钩,而则再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九年级班主任,明确规定一个班级必须有几名学生送到本地某职校,如完不成招生指标则扣发绩效工资等,甚至调离工作岗位,迫使班主任私下给本班学生做思想工作,报考本地区职业学校。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

3.无视上级政策,不顾学生权利,屏蔽招生信息。在招生的公布和学校的宣传上,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全市统一的招生宣传资料,一律被丢掷一旁。各初中学校对外地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采取不接待、不支持、不理睬、的态度,甚至出现了明令学生不得接、不得看非本地指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宣传材料。个别地区由门相关人员蹲点坐阵,严查本地区以外的学校在本地区进校招生宣传,只给本地的职业学校提供宣传机会。另外对上级制定的中职招生政策不宣传,印发的招生、报考指南被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学扣压,使考生不了解招生政策,不知道招生学校,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据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很多新生在被问到“你是如何知道我校的”这一问题时,大多表示是通过亲戚朋友得知。

4.滥用权力,统揽生源,获取利益。个别地方利用得天独厚的权力,表面打着规范的幌子,实质干着生源买卖的生意。很多中学采取限定考生选报志愿范围的办法,只允许考生填报本地区所属的高中和职业学校,有的中学由老师代生填报中考志愿,更有甚者私自更改考生填报志愿的内容,影响考生的正常录取。有的中学以报考自己指定的高中、中职学校为条件,扣押学生准考证、,致使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选择的学校。还有的中学考生就读与自己有经济利益的职业学校,谋取不正当利益,牺牲考生的前途。

(四)生源数量与招生规模失调是引发招生大战的主要根源

在我市初中生源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而我市在招生的制定中,未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分配普高和中职招生,普通高中也还在逐年扩招、高位运行,挤压中职生源。加之整个的观念,致使中职生源快速下滑。因此,造成了一方面中职生源数量在逐年递减,而另一方面的各中职学校生源需求却在逐年增加。这就直接导致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生源“供不应求”、“僧多粥少”,是直接导致生源大战的主要根源。制约了优质资源中职学校发展。

(五)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建设因素影响

1.招生工作本身缺乏规范管理,秩序混乱,负面影响大。招生工作中各中职学校采用各种手段无序竞争,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招生。招生时间无限制、招生数量不控制、招生宣传无节制、招生手段花样繁多、招生收费标准似无定数。从而扰乱了招生秩序,加剧了职业学校的恶意竞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损害了职业学校形象

2.职业学校本身还较为缺乏特色,内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影响力还不够。表现在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办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技能有限,难以在上顶岗立足;学校的运作机制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等等。

3.招生成本极高,招生策略急功近利,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从本次调研的各类型中职学校情况看:除已经按照基础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中职学校招生成本较低(一般成本在1000元/生以下),其余中职学校一般在1000~1600元左右。个别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为招生往往不惜血本,投入巨额资金,招生成本有的甚至高达2000~3000元左右。这些成本主要是有:通讯费、交通费、接待费、资料费、媒体广告费、其他宣传费等。而职业教育收费标准本来就偏低,再互相压价,“生源大战”同时再行“价格大战”,使各校的实际收入每况愈下,如果再算上部分高分考生和部分生免交、少交的学杂费,学校的收益状况则更严峻。过高的招生成本,过低的收益,使许多学校陷于尴尬境地。个别学校特别是以赢利为办学目的的学校,往往通过缩短学制或者减少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等教学内容,来减少运行成本,致使中职学校索性变性为“中介机构”,基本上只做“招进去”、“送出来”,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进一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形象。

4.生源素质低下,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那些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是中考都不参加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典型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的“双生”。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都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反而成效却并不明显,认可度还不太高。

三、对中职招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在全市范围内,制定合理的招生

1.根据高中阶段生源总体情况,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制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平衡发展的招生。

2.根据目前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确定各学校每年可实施性的招生。

(二)应加大对全市各区县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统筹、监督与考核,积极推进招生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发扬大职教精神,废除地方保护主义, 真正实现重庆职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职招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中职招生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屏蔽,使考生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中职招生政策和招生学校的真实情况;建立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推广考生网上填报志愿,打破地方保护的限制,使考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报学校,帮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学校,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实现阳光招生。

(三)全市实行统一的招生资助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的链接

在逐步实施中职生免费政策的同时,特别是要做好当前中职学生减、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影响的问题。在积极推行中职学生更大范围内的减、免费政策的同时,充分保障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学校—多赢的格局。

(四)加大对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源供求失衡

建议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对各类型的职业学校进行评定、整合、淘汰,逐步优化职教资源,以平衡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

(五)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促使中职学校做特、做精

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史,当前专业格局以及学校所在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加强对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职业学校做特、做精。增强学校竞争力。

(六)加大中高职衔接办学推进力度、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完善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办学力度,打通学生从中职生-高职专科生-高职本科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道,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增强中职吸引力。

(七)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树立中职教育的良好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保证学校现有办学经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收费项目、增加生均拨款、投入专项资金等方式,来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

2.特别是要加大对一部分特色突出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提升学校内涵,使中职学校特色办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办成一批影响力强、效应大的学校,形成龙头和辐射效应,带动中职学校发展,增强中职教育的影响力,提升中职教育的形象。

(八)职业学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做到强内涵、树形象、做特色,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发展

1.各职业学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内部管理,做出学校特色。

2.根据学校自身条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招生和目标。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3.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未来。要规范招生管理和宣传,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也摆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一些新进展。《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只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支持的办学机制,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招生秩序,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有序而又好又快地发展,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二: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中职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湖北省的中职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58.4%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近两成为高中生源,两成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往届生多为打工后又回到中职学习的。

多数中职学生家庭地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中职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生。

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热情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以下文章只供参考,说明:天下文库论文只供参考

调查报告从外部形式上看,调查报告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XXX大学在校本科生

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xx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xx份,收回有效问卷xx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x%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预先的想象相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扩展资料:

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1、立场、观点要正确

搞调查研究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2、调查态度要端正

要想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艰苦深入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3、调查目的要明确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有助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批判错误的倾向,使我们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调查方法要讲究

为了获得丰富的材料,还要讲究调查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

【 #报告# 导语】我们眼下的,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推进特色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调研思路与内容

通过走访及相关建筑企业、行业、同类院校,掌握及了解其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并征求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对调查结果加以分析,最终形成专业调研报告。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需求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

三、调研方式与对象

(一)行业调研的方式和对象

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莱芜市建筑业协会、莱芜市人才市场、山东省及外省住莱芜部分知名建筑企业和建筑业管理企业进行调研。

(二)企业调研的方式和对象

通过走访、电话访问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南通四建莱芜分公司、山东泰安建筑有限公司、济南四建建设有限公司、莱芜市建设、山东莱芜广厦、莱城建工、莱芜市金辉煌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深度调研,了解了未来五至十年建筑人才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三)同类院校该专业开设情况调查的方式和对象

通过电话、网络方式对以下院校进行本年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情况的调研:济南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城建职业学院。

四、调研数据分析

(一)行业调研分析

山东省是一个建筑业大省,到20xx年,山东省建筑企业共有11933家,从业人员达到370万人,建筑业总产值完成98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列全国第三,建筑业是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要实现从建筑大省到建筑强省的战略目标,山东建筑业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和各种严峻竞争考验。当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与管理人员不足,劳动者素质偏低和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与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不适应,是制约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的重要因素。

目前,莱芜现有建筑施工企业204家,从业人员约6.5万人,现有建筑技术与管理人员不足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从业时间较长的工人晋升上来的,传统施工经验丰富,但专业综合素质较低,远不能适应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大量应用的现代建筑业的需要,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大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大量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及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受过培训,莱芜建筑业高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下是调研部分住莱芜建筑企业未来三年人才需求需求情况。

(二)企业调研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从业岗位分析

调查表明,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其适应的主要岗位有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测量员、预算员、技术员等。这是由于这几个岗位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工作比较辛苦。这些岗位虽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知识,但一般要求具有熟练地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现在建筑企业人才的起点一般为大专,对中职生的需求相对下降,对大专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需求急剧上升。这主要是他们比本科生动手能力强,且拥有施工员等岗位证书,毕业即可上岗,缩短或省去了企业对他们进行的再培训的时间,节约了人才培养的费用;其次,此类人员通过自学或,往往能获得诸如“建造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具备较大的上升空间,他们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主力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变迁分析

调查表明,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主要就业岗位有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测量员、预算员、技术员等。这些岗位一般要求具有熟练地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般学生毕业后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可以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或项目。此类人员由于受到学历、职称所限不会频繁跳槽(相对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工程人员),有个别人员毕业若干年后转向房地产行业进行工作。

基本素质要求:

①思想素质:热爱、热爱祖国、拥护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②文化素质:具有学习专业和从事专业工作必需的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能用得体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社交能力和礼仪知识;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身体和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岗位对体能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处理和协调突发问题。

【篇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随着基础建设的加快,全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太原市建设规模继20xx年达到开工复工面积3000万平方米,20xx年将达到3300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建设规模的高增长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会,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不仅外地建筑企业纷纷寻求在太原市场上分一块蛋糕,国外建筑企业携带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进入太原,建筑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的竞争上升到了关系企业生存亡的战略地位。

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走访了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山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山西省建筑科学院等单位,对山西省建设行业的背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一.建筑行业人才基本现状

我省建筑行业共有施工企业3400余家,从业职工约80万人。生产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以我省的建筑企业山西省建筑总公司为例,职工总数为34770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6700人,占职工总数的19%;而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高职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占25%,只占职工总数的4.8%。全省建设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就更低,这个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山西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队伍组织结构和对构建大型企业的资质要求有不小的距离。因此,近几年来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尽快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

在全国建设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教兴业”战略。随着建设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中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的化招标,投标的推行,建筑市场逐步趋向规范化、化。这一战略性转移,促使我们必须迅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建设行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启动了以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万——千万工程”,即在“九五”和20xx年远景规划中,造就万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造就十万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百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养千万名建设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我省也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促进山西建筑业整体素质上台阶的“2324工程”即在“九五”和20xx年远景规划中,要造就200名建设学术带头人;造就3000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2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训40万名建设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随着这项工程在我省的逐步落实,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队伍。然而,由于建筑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分专业化、学科化,现在上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出现空档,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以发达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大多已达到20%~50%,而我国尚不足8%,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筑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1、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2、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是20xx年至20xx年建筑企业大中职的前十位。

3、建筑企业对这十大热门专业的需求量占建筑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的80%,近年来还以增幅8%的速度稳步增长。

4、高职成为建筑业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

三.建筑行业人才的发展趋势

1、随着行业的大发展和高增长,会拉动行业对人才需求。20xx年建筑业的企业人才需求将较20xx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增长幅度将超过25%;建筑业人员需求1.8万人。

2、技术类专业人才成为建筑业永恒的主题,行业的高增长将带来此类人才需求量的放大。20xx年企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将占到总需求的30%。

3、20xx年建筑行业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太原市建筑市场正逐步全面开放,企业竞争的加剧必将带来人才的激烈竞争。

4、20xx年建筑行业企业中、高职毕业生的十大热门专业是: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工程造价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道路与桥梁。

建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一直是企业需求毕业生的热门专业。

四.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职业人才需求预测的调查报告,全省150多个专业归为40个专业类,按专业类进行统计显示:(1)人才需求量依次为市场营销,工商行政管理,机械,土建……其中土建名列第四位。(2)土建类人才需求的顺序为工民建,工业电器自动化,给排水……其中工民建列土建类首位。由此看来,工民建专业有广泛的需求。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民建)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等部门。

随着我国“十五”的实施,将鼓励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职工住房制度的改革,将会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制定宏观财政政策,用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带动作用无疑会增加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调查报告 范文

【 #报告# 导语】要做专业的调查报告,你知道怎么做才好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大学报告,仅供参考!

篇1

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粤东地区一所开办烹饪专业的高校,在广东省有三所——湛江师范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这将传统的烹饪人才提升了一个档次。古人云:君子远庖厨。如今烹饪专业也提升到了大学这个层次,需要通过高考这个门槛才能接受教育,明显地指出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是不单单是有技艺的厨师,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底蕴,有专业素质的厨师。

现代市场上出现的情况:

一、缺乏有知识的专业人才。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最求的不只是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也就给传统厨师上了一个瓶颈,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者聘请专业人才。这就给这个专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二、陈旧的厨房管理。现在厨房普遍的一个弊端,员工素质、文化普遍低下,不愿接受文化知识,单纯最求技艺上的东西,很难有突出的创新改革。以及单纯地做好自身的工作,没有灵动地为酒店创造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这就是厨房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就像跟酒店脱节,无法接受酒店的企业文化。这便需要厨房管理这方面的人才,带动厨房管理形成一套新型管理,与酒店接轨。

三、新一代人才的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对比与传统厨师,这个专业的学生多了更多理论性强、科学性强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技艺上,目前烹饪教育人才缺乏专业导师,技艺方面大多聘请行业上的老厨师作为教师,他们的技艺固然是好,但是授予的菜肴和方法没能与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达成科学性的结合。这就需要烹饪专业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够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达成技艺与科学理论的一个结合授予新一代的烹饪专业学生。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很明显地说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上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个人认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发展有三个方向:培养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

很明显,我指出的三个方向都离不开厨师,因为我想,我们学的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技艺,但是发展到今天,单纯的技艺是不能满足需求,要做个一个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技艺还是基础,做到技艺与专业科学理论知识的结合让我们更有说服力,市场很大,需要我们去开拓。

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为什么要这个与其它两个方向不同,要强调技艺精湛呢?我认为:针对上述点阐述的弊端,“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我们要以一股新生的力量闯进传统厨房,技艺是我们的先锋队,只有在技艺上得到肯定,我们不仅能科学地在技艺上将菜肴创新,运用广阔的见识在菜肴美观上创新,更能将营养知识渗入其中,做到菜肴的营养搭配,针对不同群体的营养方案。做出一个新兴的菜肴评价标准:色、香、味、型、营养面面具备。

管理型厨师。现代厨房管理需要一套新的理念。造就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措施:完善制度。对于现代酒店,严格的制度是企业成功的一半,制度建立起来后,根据运作情况来逐步完善,明确厨工的奖罚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了避免制度流于形式,还要加强督查力度,设置督查管理人员。改正大多数厨房有安排,无落实的管理通病,确保日常工作严格按规定执行,使厨房工作重安排、严落实。厨房的规章制度是厨工工作的指导,规定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督查办法后,再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时就有章可循了。创造化的劳动组织。一支的厨房员工队伍必须做到有机地结合,否则便会一盘散沙。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使员工做到职责分明、能位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一个精干、有序、高效的劳动组织。措施:明确岗位责职,厨房各部门的主管、领班要配备好,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职。根据厨师的特点,决定各岗位的人员安排和调动,使之协调、和谐工作。也能使厨房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创造“自动自发”的人事环境。人的管理的实质,并非“管人”,而在于“得人”,谋求人和事的配合。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企业失去人才和人心,哪怕企业资金再雄厚、设备再先进,也必然导致惨败。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良好的人事环境,使厨房员工安心工作、乐于工作,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措施:实行“无情管理,有情”。在教育厨工遵纪守法的同时,要做好厨工的思想工作,应经常聊天谈心,上级要经常关心下属,相互建立感情,并尽量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厨工树立起为一切为了酒店的服务理念。对于表现好的厨工一定要给予表扬,对于不守纪律有损酒店形象和利益者给予批评教育,做到奖罚分明,使厨工心情舒畅,工作有劲,感到厨房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因为市场上缺乏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那么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招生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实用性强,市场上极其缺乏,要将现代厨房做出新的改革,他们是大的力量,那么这种类型的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地有机结合,创造出一套新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系统,那么不久,厨房业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又将有一次飞跃性的进步。

我爱我的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这三年来他教我做人看问题,它让我学习到的不单只是烹饪方面的知识与技艺,更多的是我学会从更高的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个专业尚有很大的空间,他的进步和发展会带领厨房业进入一个新的局面,让出现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当然,这也只是我这个刚进入的牛犊的一点感言,一点自己的看法。

篇2

经历残酷的高考选拔,而进入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之际,正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时候了。学院给我们安排了一次毕业实习,在实习前我做了一次关于农村消费者及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经过此次的调查,不仅让我真切的了解到了云南省宾川县周边农村食品情况,而且为我的毕业实习指明了方向,将给我以后的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一、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食品的包装到食品的贮藏,各环节都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但当城市对于食品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农村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利用这次实习的机会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对农村的食品安全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实际作的同时,给了把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提示我个人的能力。

此次调查是以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为中心点展开的。调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进户与农村居民聊天,然后总结归纳到调查表上;而另一部分则是直接由农村居民填写调查表。

二、地区认识

我这次实习的地方是宾川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我去报到后,通过征求建议以及实际情况,我选择调查的地点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以及到当地了解情况,对文井镇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井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24个村民委员会304个村民小组18840户、712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6人,易地7569人。有汉、彝、苗、傣、白、哈尼等20种少数民族总耕地面积8695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茶叶、蚕桑、核桃、花生、油菜,冬早蔬菜为主。按照全镇“一村一品,一组一特色,一户一重点”的经济发展思路,文井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培育壮大了甘蔗蚕桑烤烟畜牧茶叶核桃等产业。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出了烤烟、蚕桑等规模较大、增收明显的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744。98万元,比上年增加3675。47万元,增长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比上年增加604元,增长30。6%。粮食总产量2。8万吨,人均有粮473公斤。

三、调查经历

此次调查是九月中旬进行的,为期四天,包括下乡走访,咨询、查询资料、整理材料四个环节。其中主要是下乡走访。走访的站是到文井镇孟村市场,碰到了一个热心且文化程度较高的阿姨,所以我的次尝试就是在这样的幸运中进行的,当然接下来的调查就没有起初的那么顺利了,但整体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使我了解到文井镇真实的食品安全的情况。在走访过程中,进户调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户农家,开始不让我进他家门,当我亮出校徽、说明来意后,他们便热情地接待了我。没想到在那农家院子里的小凳上我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真诚的交流,是我平生次那么深刻的感受到农民的朴实,使我难以忘怀。

四、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内容,分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两个方面。

(一)农村市场食品安全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以孟村市场为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市场基础设施简陋,没有分类筒,一些车的存在,这些也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一定的联系,且交易场所简陋乱;

2、蔬果等产品几乎都是自产自销,所以这里的大部分食品上市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卫生检查,买家也以当地居民为主;

3、大部分农民没有要进行卫生检查的意识;

4、据反映,市场的卫生监督检查非常少,每年一两次。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还有工作力度的薄弱;还因为农村市场相对较偏避狭小而且分散,一般几百平方米,所处地也离管理中心较远,所以在管理上是十分欠缺的。

(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

农村消费者的调查整理了十份具有代表性的问卷,囊括各行各业,有农村人口中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医务人员、初中老师、村委委员等,也包括文化素质较低的菜农、商贩等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工作力度需加强。

主要表现为在和农民沟通的形式上需要改变。大部分的农民都对工作不太信任,对的法律法规等等也不了解,于是有些农民就产生了对的情绪。在调查问卷中食品投诉一栏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不投诉,认为部分不能吃苦,不愿意深入到乡下来。工作需加强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大部分人表示,有些知识他们确实不知道,但如果愿意多花精力来宣传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他们是非常乐意了解;二是管理力度,混乱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变质过期的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这些方面也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安全卫生意识有所加强。

在孟家市场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生熟菜版的分开、食品的选择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消费者不像过去一样只是为了价格的便宜,如今更多的是侧重于食品质量的保证。近一年内,家庭人员事物中毒的现象也几乎是没有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农村市场中对于食品的关注相对于以前是有很大提高的。

3、农业技术指导需继续增强。

相对于前几年,在农兽的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买喷洒剂的地方一般为农业技术站,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也有些做的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技术人员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食品市场是一个急需医治的场所,市场情况比较混乱,且市场的规模一般也是自给自足一类。但值得欣慰的是工业污染源比较少,所以农村食品有着它独特的绿,但没有工业产业的支撑,也是农村发展的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整体来说,要改善农村食品市场是要和共同努力的,希望能一起携手共创未来,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提高。

五、调查建议

1、在农村的宣传活动形式上应有所改变,应该更适应农村人口这个群体,更注重群体特色,而不能只单单的以在城市宣传的方法套用到农村中。据调查所知,方面做了很多宣传性的工作,但是在农民方面来说,他们觉得没有接受到什么知识性的指示,这是一个与农民之间的“代沟”问题。所以具体的宣传应该在对当地情况、人口素质等有一定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那样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2、食品包装袋的保质期印制需要更加规范、更加简单易辨。在调查过程中,走访的几个小食品店中,有小部分食品的保质期很难找到,有些就算能找到,也难以辨认。这个问题也不仅是存在于农村,在城市中也有存在,特别是有的保质期印的地方特别偏僻而且不太清晰,给消费者的感觉就不太踏实了。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规划,规定一下保质期的标定方法、标志地点等等。

3、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需加强,在进货的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卫生这一关。在农村地区,虽然大家都想吃有保障的食品,但是当那些过期或劣质的食品流入市场,由于大多数是带着廉价的面具,在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些食品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对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流入消费市场之前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投入更加大的人力物力。

4、部分应该要对某些较小的投诉更加重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不愿把自己在食品或其他方面权益受损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应,这些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据笔者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正是这些部门不重视农民投诉的小问题的情况,构成了农民对的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谓,麻雀虽小,五俱全,也就是问题虽小,但实实在在关系着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大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是小事化了,而直到出了什么人命大案了才做出剧烈的反应。这从一部分也反映了的能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有些投诉虽小,但部门应该仍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们不仅是投诉,而更多的是对部门的一种信任,也是农民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体现。

5、食品安全卫生与生育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进户调查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是二到三个孩子,甚至更多,虽然这些与食品卫生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孩子数量的众多不仅影响到农村素质教育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食品的发展,必然说比如说一个家庭的人口过多,就会导致这个家庭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降低,而去追求价格的低廉等等。同时家庭人口较多,导致的整体素质不高,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影响到他们对食品的要求,因为没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和想法。

六、实习体会和感受

经历了几天的调查,不仅获得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学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把自己从学校生活中美好的自我想象空间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可想象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情况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敲击着心灵。

我决定在监督局实习时,申请做关于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一来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二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农村食品安全的改善做出一点贡献,让自己成为一个对有用的人。

篇3

与化学专业相比,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宜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知识的体系组成

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包括精细化学品,无机化学品,物化学,应用电化学,应用光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分析化学等。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学业发展方向。增加应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并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把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

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宜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教学体系,以基础服务于专业,才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打破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理工分离的传统,突破四大化学壁垒,对其内容进行利用重组,优化与更新,建立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理工融合的教学新体系。开课顺序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并增设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过程与开发、概念设计、化工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体系可将其中交叉部分进行融合,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为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加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和化工见习。一些高校正在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完成校内学习,用1年时间到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二、21世纪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发展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中,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自学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单纯讲授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设相应的化学实验,要尽可能地涉及当前应用化学发展趋势,内容要有创新性;兼顾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并考虑实践性、安全性的因素。

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书写环境比黑板更丰富,并可利用网上成果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性加强。对于化工课程而言,因学生在学习时,既没有先导课,又无后继课,许多化工设备也没有见过,仅靠示意图很难把设备内部结构搞清楚,学生的兴趣不大,多媒体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正从传统意义的化学化工领域向材料、生命、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化学专业以其渗透性、综合性、边缘性及鲜明的应用特点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言,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化学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是一种接触实际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了解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本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

化工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化工企业内进行的。由于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在易燃、易炸、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中进行的,稍不注意就会有受伤或者生命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联系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工艺、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方案,不仅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四、传统化工生产到现代化工生产的转变

化学反应在实验室进行与化工大生产是同样的原理,但实验室反应与化工大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方便于管理及各个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精制单元、催化剂单元、聚合单元、粉料输送单元、干燥单元、造粒单元、混合单元及公用设施单元。合成单元又分别由反应釜、送料泵及输送管道等常规设备组成。通过熟悉工艺,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理论用于实验室合成与化工生产间的关系与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通常是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在厂房中完成。但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都安装在露天,管道错综复杂,烟筒高耸,生产现场基本看不到工人,这与同学们脑海中的车间概念截然不同。露天运转的设备又必须具备耐各种腐蚀的性能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因此,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生产工人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控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尽管在现场控很少,但技术人员在控制室里却要求要有极强的业务水平及心。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控制部件。同学们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所必须的心有了深入的认识。

五、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应用化学与其它专业在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上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适应对人才不同需求。因此,应用化学专业应该建设成一个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和知识面广的专业。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有动手能力,没有科研创新能力是不适应未来工作需要,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篇一: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急需大批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然而,与中职学校“出口旺”相对应的是“进口难”、“人难招”。究其原因既有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生源逐年下滑等客观因素,也有职业学校自身的宣传、办学条件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管理规范等问题。为此,我们针对中职学校招生问题进行了调研,以便查找影响当前中职学校招生的主要问题,共同探索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的xx大指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提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达到1:1的要求,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平衡发展,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有更大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领域落实,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广大群众关注的重要工作。其凸显的问题亟待解决,以保证招生工作正常、规范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本次调研活动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职教学会的组织指导下,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中职学校、初中学校、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1个半月,我们抽样调查了企业3家,深入各级各类学校23所,召开座谈会16次,组织学生、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542人次(其中学生346人,家长196人),走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10余个。根据调研方案,我们对收集的问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现将我市当前中职招生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作如下报告:

一、中职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逐年减少

1.出生率下降,形成适龄学生自然减少。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自然人口的减少,使得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适龄学生数量较往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从表1-1中数据表明,从2007年~2011年近5年间,小学招生数大约下降1.9万人。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2.初中毕业生生源自然流失(见表1-1)。以2011年招生为例,统计的初中生生源应为2008年初中招生数约47万人,而这个数字是七年级时统计的,当到了九年级毕业时这个数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流失了,今年实际在校的初中生源约42万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到初三毕业时学生的流失量约5万人。据此推断2012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约38万人,2013年初中毕业生约35万人,2014年初中毕业生约32万人。造成了各级招生出入较大。同时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大部分家长还是偏向于选择让孩子读高中,这就对原本萎缩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高中招生规模持续高位运行,普职比例失衡

去年的中职与高中招生比例达:43.94:56.06(1:1.28)(见表1-2)。

本表数据来源于当年重庆统计年鉴

(三)职校缺乏特色,专业过于重复

本次调研我们通过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的前10个专业中可以看出,排在重复设置位的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46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88.46%,排在重复设置第十位的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24所学校开设,重复比例46.15%。

以上是对我市2011年52所重点中职学校招生专业进行统计出的前10个专业的开设情况

(四)不实宣传较多,恶性竞争加剧

1.教育资源异化,生源数量减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等因素,致使条件较的学校进行虚假宣传。特别是当前的部分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以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了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蒙蔽学生家长,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其他优质资源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

2.虚假宣传的结果,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将所有的中职学校混为一谈,认为中职学校都不值得选择。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优质职教资源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难度,恶性竞争加剧。

(五)招生执行不严,地方保护极为盛行

1.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短缺,致使各学校盲目扩大规模。职业学校收费标准和生均拨款标准,迄今为止已有10余年的时间,同时,在实行减免部分中职生学费和各学校退休职工生活补贴相关政策的同时,加重了职业学校的负担,职业学校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扩大规模也是各学校不得已的增加办学经费的一条途径。

2.各级招生偏高,完成难度大、任务重。由于当前的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致使初中阶段流失率较高。因此,各级部门所依据前期的统计数据所制定的招生与实际生源数量有所异,完成难度大、任务重。

3.相当部分区县本位主义太强,地方保护方式多、力度大。主要方式有:直接向初中学校下达招生任务;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

二、影响当前中职招生的因素及原因

(一)环境的影响

1.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本次调研通过对参加调查196人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有94%的家长认为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能够支撑,家长还是希望小孩就读普通高中。

2.就业体系不完善。未严格实施劳动准入制,致使部分企业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与普通农民工或初中毕业生同工同酬,没有实施异化的分配。

3.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存在的偏见。上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生”,因此,认为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就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二)生源主体综合素质的影响

1.家长和学生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和学生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上立足,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

2.家长素质和外出务工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大都在外地务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得不到家长对升学问题的指导。

3.学生及家长过分信任和依赖中学老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畅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及家长把本应该自己做主的选择权,交给了初中老师,其中主要是班主任,从而使一线班主任成为掌握中职生源的主要力量。

4.学生基础条件,入学目的不明确,损伤职业学校形象。中职学校学生多数属于“双生”,因此,自觉学习和服从管理的意识,流失,反过来对各职业学校造成较大负面效应。

(三)地方保护,招生大战升级

1.以规范中职招生为理由,建立了的严密的地方保护体系,区外中职学校招生形势非常严峻。在招生过程中,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实行 “内外有别”的政策,不管本地职业学校条件和容纳程度,将本地职业学校的招生作为行政任务,外加经济奖惩落实下去,外地的中职学校却被拒之门外。例如:《重庆市XXX教育委员会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的通知X教发〔2011〕184号》中这样描述:“为切实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加大招生管理力度,强化对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和生源学校送生工作的考核,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1号)和《关于下达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送生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通知》(渝教职成〔2011〕14号)的精神,结合目前我区中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按照普职教育发展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现将2011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指导性招生和生源学校指令性送生下达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建立了严密的中职生源地方保护体系。

2.各区县有关部门通过制定严厉的送生政策,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为了保证本地中职学校的生源,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任务下达给各初中学校。通过屏蔽招生信息;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提前分流、拦截生源;本地学校提前录取等方式,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的考核和业绩挂钩,而则再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九年级班主任,明确规定一个班级必须有几名学生送到本地某职校,如完不成招生指标则扣发绩效工资等,甚至调离工作岗位,迫使班主任私下给本班学生做思想工作,报考本地区职业学校。将区县内的初中毕业生从源头进行了地方封锁。

3.无视上级政策,不顾学生权利,屏蔽招生信息。在招生的公布和学校的宣传上,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全市统一的招生宣传资料,一律被丢掷一旁。各初中学校对外地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采取不接待、不支持、不理睬、的态度,甚至出现了明令学生不得接、不得看非本地指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宣传材料。个别地区由门相关人员蹲点坐阵,严查本地区以外的学校在本地区进校招生宣传,只给本地的职业学校提供宣传机会。另外对上级制定的中职招生政策不宣传,印发的招生、报考指南被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学扣压,使考生不了解招生政策,不知道招生学校,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据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很多新生在被问到“你是如何知道我校的”这一问题时,大多表示是通过亲戚朋友得知。

4.滥用权力,统揽生源,获取利益。个别地方利用得天独厚的权力,表面打着规范的幌子,实质干着生源买卖的生意。很多中学采取限定考生选报志愿范围的办法,只允许考生填报本地区所属的高中和职业学校,有的中学由老师代生填报中考志愿,更有甚者私自更改考生填报志愿的内容,影响考生的正常录取。有的中学以报考自己指定的高中、中职学校为条件,扣押学生准考证、,致使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选择的学校。还有的中学考生就读与自己有经济利益的职业学校,谋取不正当利益,牺牲考生的前途。

(四)生源数量与招生规模失调是引发招生大战的主要根源

在我市初中生源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而我市在招生的制定中,未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分配普高和中职招生,普通高中也还在逐年扩招、高位运行,挤压中职生源。加之整个的观念,致使中职生源快速下滑。因此,造成了一方面中职生源数量在逐年递减,而另一方面的各中职学校生源需求却在逐年增加。这就直接导致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生源“供不应求”、“僧多粥少”,是直接导致生源大战的主要根源。制约了优质资源中职学校发展。

(五)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建设因素影响

1.招生工作本身缺乏规范管理,秩序混乱,负面影响大。招生工作中各中职学校采用各种手段无序竞争,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招生。招生时间无限制、招生数量不控制、招生宣传无节制、招生手段花样繁多、招生收费标准似无定数。从而扰乱了招生秩序,加剧了职业学校的恶意竞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损害了职业学校形象

2.职业学校本身还较为缺乏特色,内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影响力还不够。表现在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办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技能有限,难以在上顶岗立足;学校的运作机制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等等。

3.招生成本极高,招生策略急功近利,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从本次调研的各类型中职学校情况看:除已经按照基础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中职学校招生成本较低(一般成本在1000元/生以下),其余中职学校一般在1000~1600元左右。个别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为招生往往不惜血本,投入巨额资金,招生成本有的甚至高达2000~3000元左右。这些成本主要是有:通讯费、交通费、接待费、资料费、媒体广告费、其他宣传费等。而职业教育收费标准本来就偏低,再互相压价,“生源大战”同时再行“价格大战”,使各校的实际收入每况愈下,如果再算上部分高分考生和部分生免交、少交的学杂费,学校的收益状况则更严峻。过高的招生成本,过低的收益,使许多学校陷于尴尬境地。个别学校特别是以赢利为办学目的的学校,往往通过缩短学制或者减少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等教学内容,来减少运行成本,致使中职学校索性变性为“中介机构”,基本上只做“招进去”、“送出来”,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进一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形象。

4.生源素质低下,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那些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是中考都不参加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典型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的“双生”。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都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反而成效却并不明显,认可度还不太高。

三、对中职招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在全市范围内,制定合理的招生

1.根据高中阶段生源总体情况,严格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制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平衡发展的招生。

2.根据目前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确定各学校每年可实施性的招生。

(二)应加大对全市各区县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统筹、监督与考核,积极推进招生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发扬大职教精神,废除地方保护主义, 真正实现重庆职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职招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中职招生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屏蔽,使考生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中职招生政策和招生学校的真实情况;建立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推广考生网上填报志愿,打破地方保护的限制,使考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报学校,帮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学校,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实现阳光招生。

(三)全市实行统一的招生资助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的链接

在逐步实施中职生免费政策的同时,特别是要做好当前中职学生减、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影响的问题。在积极推行中职学生更大范围内的减、免费政策的同时,充分保障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学校—多赢的格局。

(四)加大对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源供求失衡

建议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对各类型的职业学校进行评定、整合、淘汰,逐步优化职教资源,以平衡招生市场的供求关系。

(五)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促使中职学校做特、做精

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史,当前专业格局以及学校所在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加强对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控力度。职业学校做特、做精。增强学校竞争力。

(六)加大中高职衔接办学推进力度、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完善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办学力度,打通学生从中职生-高职专科生-高职本科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道,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增强中职吸引力。

(七)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树立中职教育的良好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保证学校现有办学经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收费项目、增加生均拨款、投入专项资金等方式,来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

2.特别是要加大对一部分特色突出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提升学校内涵,使中职学校特色办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办成一批影响力强、效应大的学校,形成龙头和辐射效应,带动中职学校发展,增强中职教育的影响力,提升中职教育的形象。

(八)职业学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做到强内涵、树形象、做特色,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发展

1.各职业学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内部管理,做出学校特色。

2.根据学校自身条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招生和目标。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3.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未来。要规范招生管理和宣传,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也摆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一些新进展。《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只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支持的办学机制,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招生秩序,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有序而又好又快地发展,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二:中职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中职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湖北省的中职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58.4%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近两成为高中生源,两成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往届生多为打工后又回到中职学习的。

多数中职学生家庭地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中职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生。

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热情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以下文章只供参考,说明:天下文库论文只供参考

调查报告从外部形式上看,调查报告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XXX大学在校本科生

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xx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xx份,收回有效问卷xx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x%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预先的想象相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扩展资料:

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1、立场、观点要正确

搞调查研究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2、调查态度要端正

要想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艰苦深入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3、调查目的要明确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有助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批判错误的倾向,使我们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调查方法要讲究

为了获得丰富的材料,还要讲究调查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