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郑州市防疫防控文件 郑州市防疫防控文件带公章的

2024-06-03 09:28 综合新闻 来源:

2021郑州最新隔离要求郑州疫情最新消息

郑州疫情最新消息通报,郑州市最新隔离政策如下,低风险地区来郑州无需核酸,中高风险地区来郑州需集中隔离,一起来看看相关规定。

郑州市防疫防控文件 郑州市防疫防控文件带公章的郑州市防疫防控文件 郑州市防疫防控文件带公章的


郑州市防疫防控文件 郑州市防疫防控文件带公章的


2021郑州疫情最新消息(持续更新)

8月3日通报

2021年8月2日0时-24时,河南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郑州市1例、商丘市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例(郑州市15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8月2日郑州新增1例确诊病例和15例无症状感染者

8月2日河南新增2例确诊病例和15例无症状感染者

2021回郑州隔离最新要求:

1.低风险地区入郑人员:需出示健康码绿码,无需隔离,无需核酸检测。

2.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入郑人员:需集中隔离14天(期间进行2次核酸检测、1次血清检测)。对于在旅居地风险等级调整为中高风险地区之前14天内已抵郑人员,继续落实“居家医学观察至离开当地14天和核酸检测(必要时血清抗体检测)”措施。

3.有中高风险地区或者其关联区域旅居史的人员:入郑前应提前24小时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和工作单位报告相关情况,并按照辖区疫情防控部门的要求,中高风险地区入郑人员落实集中隔离措施;其他关联区域入郑人员落实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措施,详细措施可咨询所在社区。

4.入境进郑人员:需集中隔离14天(期间进行2次核酸检测、1次血清检测)。在第一入境点治愈或解除隔离医学观察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当地治愈或解除之后,在第一入境点继续实施过14天集中隔离的,入郑后须居家健康监测14天并进行核酸检测;未继续在第一入境点实施过14天集中隔离的,入郑后继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然后再居家健康监测14天,并进行核酸检测。

郑州防疫最新政策

郑州东站来郑人员,进入本市时应主动接受体温检测,如实填写《来郑人员健康登记表》。有发热症状的相关人员,有义务配合接受隔离观察等传染病防控措施。

外地人进郑州最新防疫规定:1、加强提前报备。启程前应主动了解郑州市目前的疫情防控政策,可关注“郑州发布”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政策。来(返)郑人员需提前3天向居住地所属社区报备,并登录“郑好办”APP——返郑人员登记管理系统,如实填报个人信息,未按要求提前登记报备人员须在抵郑后24小时内完成信息填报。凡未按要求提前报备的来(返)郑人员,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将推送提醒短信,收到提醒后须在24小时内完成报备,并落实好个人疫情防控措施。

如未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个人防护责任,郑州健康码将赋“红码”,被赋“红码”人员,应立即联系居住地所属社区,报告健康码状况和提醒短信内容,按社区要求落实相关管控措施。在个人风险未解除前,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型场所。

2、加强健康监测。抵郑后24小时内需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并自行健康监测14天。期间要尽量减少外出和到人员较多的地方。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等不适症状,请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就近到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旅居史、接触史和从事职业,就诊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由于各交通方式入郑规定不同,我们根据往期通告及各交通方式发布的规定,汇总了自驾、火车/高铁、飞机入郑防疫规定:

1、自驾:根据目前郑州市最新防疫政策,河南省内牌照入郑车辆,仅对1名司乘人员查验行程码,绿色且不带星标可直接通行;带星标继续逐人查验健康码,经测温无异常放行;省外牌照入郑车辆,对所有司乘人员查验双码(行程码、健康码)和一证明(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2、火车/高铁:目前没有发布火车和高铁返郑具体规定相关通告,大家可以参考郑州市发布的第39号通告,省外人员和省内发生疫情的地市人员入郑须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3、飞机:按照郑州市疫情防控要求,省外到达郑州机场的旅客,仍须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纸质版、电子版均可),扫描入郑健康码为绿码且体温正常后出站。无有效核酸检测证明的旅客可在机场设置的临时核酸检测点进行检测后正常出站,但核酸检测结果明确之前不得乘坐公共交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