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学网

网站首页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2017高考试卷语文视频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

2024-06-03 09:33 综合新闻 来源: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成语?

【出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Ⅰ 2017年高考高频成语

2017高考试卷语文视频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017高考试卷语文视频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


杞人忧天

qǐ rén yōu tiān

【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

【正音】杞;不能读作“jǐ”。

【辨形】忧;不能写作“优”。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辨析】~与“庸人自扰”有别:~偏重在忧;指不必要的担忧、害怕;所指一般限于心理活动;“庸人自扰”偏重在扰;所指除心理活动外;还兼指不必要的具体行动。

【例句】

(1)只要充分作好准备;就不怕敌人的突然袭击;何必~。

(2)他总是担心小李因路太远不能及时赶来;真是~。

Ⅱ 2017高考语文核按钮四字易错成语归类

门可罗雀复ménkěluó制què

[释义] 罗雀:设网捕雀。大门前面可设置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来的客人很少。

[语出] 《史记·汲郑传赞》:“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正音] 雀;不能读作“qiǎo”。

[辨形] 罗;不能写作“箩”。

[近义] 门庭冷落

[反义] 门庭若市

[用法] 一般用于形容商业服务部门生意不兴隆;顾客很少的冷清的情形;也可形容门庭冷清。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爸爸退休后;家里冷清起来;~。

Ⅲ 2017年高考语文常用形容人物形象成语有哪些

不用着急害怕,这个知识点在高考中占得比重不多,不要下太多功夫在这上面,先简单了解一下故事内容,再了解一下主要人物,在高考中这部分题意思不多就给分,不会像平时那么严格,但是叫不准的情节一定不要写。

Ⅳ 2017版3读3练了1周1测语文周2易赘余成语30练

大惊小怪dàjīngxiǎoguài

[释义] 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

[语出]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所蕴含的本质意义。宋·朱熹《答林版择之》:“要权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近义] 少见多怪 蜀犬吠日

[反义] 见怪不怪 司空见惯

[用法] 常用在否定结构里或含不以为然的语气。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少见多怪”;都有“不必要的过分惊讶”的意思。但“少见多怪”指见识少的人遇见平常的事也觉得新奇而表示惊讶;~不含“见识少”的意思;也不限于见识少的人;只是指对不足为奇的事表现出过分惊讶。

[例句] 一个人说一两句过头话是难免的;用不着~。

[英译] getexcitedoveralittling

Ⅳ 2017高考成语有哪些

罄竹难书 [ qìng zhú nán shū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例句:他的罪行简直罄竹难书。

不瘟不火 [ bù wēn bù huǒ ]: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杯水车薪 [ bēi shuǐ chē xīn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出处:《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例句:非洲由于大旱,到处是饥民。虽多次运粮救济,但因灾民太多,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瓜田李下 [ guā tián lǐ xià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出处:《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例句: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瓜田李下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巧舌如簧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出处:唐·刘兼《诫是非》:“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三人告母虽投杼;百犬闻风只吠声。”例句:这个巧舌如簧的媳妇,很得婆婆的欢心。

Ⅵ 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成语

临渴掘井

línkějuéjǐng

[释义] 临:到;掘:挖。口渴了才去挖井。比喻事先不做好准备;事到临头才动手想办法。

[语出] 明·朱伯庐《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正音] 掘;不能读作“qū”。

[辨形] 渴;不能写作“喝”;掘;不能写作“挖”。

[近义] 措手不及 临阵磨枪

[反义] 有备无患 常备不懈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临阵磨枪”;都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办法。有时可通用。但~强调的是“临渴”;指临时急需;“临阵磨枪”强调的是“临阵”;指临到做事。

[例句] 小林平时不好好学习;快考试了才开夜车;这种~的方法;能解决问题吗?

Ⅶ 2017语文高考大纲有没有规定的成语

2017高考考纲没有规定,一般为常用

Ⅷ 2017高考成语汇编

杞人忧天

qǐ rén yōu tiān

【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

【正音】杞;不能读作“jǐ”。

【辨形】忧;不能写作“优”。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Ⅸ 2017年高考语文成语病句

精 病句一共有六种类型,学语法,注意常识性错误 锐

Ⅹ 灯谜大全及2017打一成语

地广,大家知道有很多关于地名的灯谜吗?下面由yjbys我为大家搜集的2017新年灯谜会猜地名,大家一起来猜灯谜吧~

1.落红有主(打辽宁一地名)。 丹东

2.何谓五岳(打辽宁一地名)。 盘山

3.八一勋章(打辽宁一地名)。 彰武

4.客人初至(打辽宁一地名)。 新宾

5.促其反正(打吉林一地名)。 敦化

6.泾渭不分(打吉林一地名)。 浑江

7.雄踞山寨(打吉林一地名)。 公主岭

8.双双无突破(打吉林一地名)。 四平

9.贵在廉洁(打黑龙江一地名)。 宝清

10.楚剧选段(打黑龙江一地名)。 林口

11.又到鸡西市(打黑龙江一地名)。 双城

12.千里来慰问(打黑龙江一地名)。 抚远

13.安得后羿弓(打江苏一地名)。 射阳

14.空付一书扎(打江苏一地名)。 高邮

15.脸儿善变 (打江苏一地名)。 兴化

16.准点到西宁(打江苏一地名)。 淮安

17.分床不分家(打浙江一地名)。 桐庐

18.此日意无穷(打浙江一地名)。 富阳

19.无一知其义也(打浙江一地名)。 文成

20.无丝竹之乱耳(打浙江一地名)。 乐清

2017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从高考语文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设题,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17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4)抓住文体特点,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体知识,巧妙答题。

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

一、阅读短文常用分析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4.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

6.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7.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9.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0.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5.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16.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语句的含义方法:首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词语去理解句子内涵。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领句,则从句子所涉及的范围去提取释义;是总结句,则从上下文去找重要信息释义;是过渡句,则从上下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释义。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句义。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引出议论)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解答:不能。原因: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知识点:

1)衬托与对比

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2)人称运用

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讨论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一、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

1、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

1、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可参考“阅读知识点归纳”)

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 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3、“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二、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参考“阅读知识点归纳”)

个方面:思想内容上:

①联系本句的含义。

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1)比喻: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 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1)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2)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3)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

个方面:内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

2、注意表达的语言: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1)整体观念。

(2)充分利用原文的句。

(5)注意突破思维定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4.答题完毕,认真检查。

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作品进行客观的恰当的评价。不能无原则地拔高,也不能有意地贬低。评价要紧扣作品内容,有理有据,具体、充分、有深度。需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通文意。通读全文,弄懂文意,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关注重点词句,注意重点文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联系上下文解答试题。

(2)审题意。看清题干考查内容的提示,答题的要求,留意相关的提示语。

(3)扣词句。重点词句、重点句子、语段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关键,要抓住不放。还要找到对应的语段,扣准语,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作答。

(4)据事理。要善于参照事之常理,去分析、理解、评价作品。

(5)依常理。用真情实感去体味,以“人之常情”来判别。

、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要学生克服对阅读题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和恒心。现代文阅读赋分一般都比较高,每分要志在必得。 第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阅读课本,文前有提示,文中有注释,文后有思考练习,这些都为我们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试卷选文虽不及教材信息多,但也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三、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现代文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四、靠船下篙摘取原文。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要使学生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第五、先拟草稿写全写顺。

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踩点”给分,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我们认为,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那么如不限定字数可鼓励学生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有时可先看这一题的赋分值,如是6分,可能至少要答2、3个要点,不能少写。需要强调的是,简答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提高答题质量的有效办法是培养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的习惯。

现代文阅读训练面广量大,任务繁重,但我们不能因此退却,而必须知难而进。必须提高认识,树立信心,讲究方法,重在效果,师生上下共同努力,力争打赢这场硬仗。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2017高考语文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点总结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难吗

对比: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 衬托: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

作为一个江苏的文科考生我谈一谈我的感受,首先,语文200中的前160分的七道选择题确实比去年要简单,文言文也相对平和,较之去年也下降了些,但是,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和去年一样的难;作文也是避开了大热话题而选择了车。40分附加分整体比去年难,主要是难在材料概括分析题,其他还可以。

2、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详见“阅读知识点归纳”)

2017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答题方向

1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作文方向建议:1. 以“我的假期”、“我与家人的生活”、“我的成长”等个人经历或日常生活为素材,展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2. 以“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话题,探究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3. 以“网络世界”、“数字化时代”等为素材,探讨现代科技与人类生活之间的互动,思考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4. 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青春与”等为素材,探究年轻人在现实中的角色和,充分体现当代青年的价值。5. 充分利用题目中“文化自信”、“价值”、“精神追求”的核心,从展现高考改革成果,一线教学思想深度和时代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2017高考这样出题有何深意?

6月7日,2017高考拉开帷幕,天考查语文和数学两门科目。

2017年是“新高考”年。那么,今年的高考试题命制的总体思路为何,是否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建设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是否做到了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强调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作用,是否做到了着力提高命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科学实施命题设计,落实立德树人

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2017高考语文的命题重点,是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2017年高考语文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命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彰显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分析。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全国卷3道写作试题的命制均突出了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全国Ⅰ卷作文“”,考生用两三个来呈现他们所认识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专家分析,“试题意在考生正确认识特色,认清世界和的发展大势,向外国青年‘讲好故事’。写作要求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还有专家指出,卷作文“,我为你拍照”,考生将个人命运与发展紧密结合。

5万名上海考生,是上海实施全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批考生。对于上海的作文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中良认为,“预测”这个题目考生可以从个人写到,不会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比如大到可以写行业、写地域等的预测问题。例如在大的视角看,线上电商如何冲击实体店等;又如自己家乡、所在城市,如何预测其发展之路。”

今年的语文命题还为考生发挥批判性思维提供了空间。“比如由‘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论述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有专家分析。

聚焦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势和职责所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今年语文命题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品德(3)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去鉴赏表达技巧;并依据表达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以联想与想像去体味补充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去体味作品的语言精妙。情。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观沧海》等分别呈现出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文言阅读中,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对话,考生品评古人好学勤勉等品质。

今年语文命题还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力求让传统照进现实。如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青花瓷崛起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题目考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进而对当今的“”倡议有更深了解。

数学命题在展示传统文化方面也着力很多。“2017年数学试卷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有的通过数学史展示数学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的通过向考生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体现数学既是创造的、发现的,也是不断发展的;有的通过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总结、提炼,呈现数学的思想性。”有专家分析说。比如全国Ⅱ卷第3题考查等比数列,试题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引入,然后通过诗歌提出数学问题,阐明试题的数学史背景。全国Ⅰ卷第2题以我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为原型,设计几何概型以及几何概率计算问题。浙江卷第11题以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为背景,设计在圆内计算正六边形的面积问题,使考生深刻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注重应用能力

“2017年数学科高考以考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为背景设置试题,要求考生应用数学原理和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符合高考改革中加强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2017年数学试卷采用大题、小题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全国Ⅱ卷第19题以水产品养殖方法为背景,设计了根据样本数据分析比较新、旧养殖方法产量的问题。试题的问设计为根(2)(6分)①大衣被水冲跑是误会加深的结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为下文“我”的灵魂得到净化并为“大胡子”的妻子免费做手术作了铺垫;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据直方图估计某的概率,第二问设计为根据整理的数据进行随机变量间性的检验,第三问设计为根据直方图,估计总体中位数,灵活地考查了概率与统计知识。天津卷文科第16题以电视连续剧播放为背景,考查线性规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和运算求解能力。

今年,在上海和浙江进行的综合改革试点中,首次命制不分文理的数学试卷。“两省市的试卷更强调各类考生必须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无论是常规题还是创新题,是数学问题还是应用问题,都设计出自然合理的情境、控制情境的抽象程度,力图使考生能正确理解题意。”有专家分析。

“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今年高考语文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能力素养更为全面的考生脱颖而出。”深圳中学特级教师王木森分析。

在张家口市中学特级教师尤立增看来,把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均设为必考内容,其实是“四两拨千斤”,“将会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促使语文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实用文本阅读能力与文学艺术素养的全面重视。”

2017高考语文试卷的客观题总的分值相应增加了14分。“通过调整,考生的书写总量下降了,但阅读总量尤其是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综合分析、概括理解、文本鉴赏、语言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能力,目标更明确,重点更清晰。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拉开区分度,更好地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2017高考语文还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题型上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测试。据该负责人分析,这样一方面使得命题基础性、区分度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也将一线语文教学,促进语文学科建设。比如考查逻辑推断,就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学校应该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学用并举。

上海的“新高考”也为原先的教学秩序提供新的参考。参加“新高考”的考生,一进入高中就被要求学会主动选择,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长,再对照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相关专业的招考科目要求,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选出参加等级考的3门科目,还要参加大量的研究型学习和科创活动、实践。

“针对上海学生在PISA(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反映出的应用类文体阅读写作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两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了科技类、图表式说明文的教学;针对在网络语言环境中长大的这一代孩子的实际,也加强了对于使用得体、规范的汉语表达训练。”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教师骆蔚说。

“今年语文的阅读量增加了8%左右,鼓励学生不仅要精读、细读,还要大量阅读。因为阅读量上不去,思维能力就上不去。这样的命题思路会对一线教学产生很好的导向作用。”大学中文系温儒敏说。

2017广西崇左高三语文试卷及参(2)

2017年广西崇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7.(10分)翻译:

(1)(5分)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事委托给他,逃走了。(“会”“委”“遁”各1分,句意信达2分)

(2)(5分)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社稷着想。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来的心愿”(“盖”“计”“宿心”各1分,句意信达2分)

8.(5分)“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1分)“残”写出了杨柳残败高考临场阅读不同于平时阅读,因此我们进行考场阅读训练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我们认为,在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和练习各类试卷时,应反复强调并落实下列习惯和要求: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阴蔽日的样子。(1分)“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1分)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1分)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1分)(答得不全酌情扣分)

9.(6分)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2分)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

芜,以乐景写哀情。(2分)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

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2分)

10.(每空1分,共6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人不寐 (1)(5分)E 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将军白发征夫泪

11.(25分)

【解析】A项中“表明‘我’有点神经质”错。B项中“‘大胡子’救了‘我’是为了向‘我’宣泄大衣被水冲走的不满”错。C项中“我”的忏悔语义过重,应当是“自责”;“埋下伏笔”应改为“作了铺垫”。

观点二:主人公是“我”。理由:①从情节结构看:“我”到青石镇给患者做手术,途中乘坐人力三轮车产生误会,“我”在逃跑途中遇险,“我”在医院手术室休息时得知真相,“我”免费为“大胡子”的妻子做手术。这些都是围绕“我”展开的。②从主题看:本文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与自我反思精神的可贵,这一点正是通过“我”的免费手术体现的。③从人物关系看:在“我”和“大胡子”两人的对比中,突出了“我”人性的弱点,深化了主题。(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12.(25分)

(1)(5分)E 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中“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分析偏离原文相关语句的意旨,原文是说当时兵荒马乱,堪用之人不多。B项中“原本志在”概括不当。 C项中“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没有想到……”分析有误。

(2)(6分)①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②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③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①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②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x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③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④他作为一个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13.(3分)B 【解析】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注意三个成语各自的搭配对象。

14.(3分)B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顺利回国”; C.语序不当,“将在2020年”应改为“将在2020年”;D.防止”与“免遭”否定不当,“免遭”应改为“遭到”或“受到”。

15.(3分)D

16.(5分) ①一是文化的教养;②二是的担当;③三是自由的灵魂。(意思合理即可。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6分)构图要素:一双伸开的手掌捧着一颗长出枝叶的心,一只手掌的大拇指上站着一只小鸟,小鸟望向初生的枝条。(3分,每点1分)

寓意:小心呵护,让心灵焕发生机,给人以新的希望。(3分,“呵护”“生机”“希望”每个1分)

猜你喜欢:

1. 2017语文高考调研卷及

2.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百度文库

3. 2017高考语文真题及

4. 2017年甘肃高考试题语文解析

5.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